官方信息缘何频遭“不实报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8:5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作者:毕诗成 据4月8日中新社报道,针对有媒体报道“机场建设费明年可能调整或取消”,民航总局新闻办正式回应:“明年是否征收,将以何种形式征收,目前尚无定论。”另据报道,文化部一位副司长日前就网吧审批问题表态:“近来有媒体报道说文化部正在酝酿放开网吧牌照,这一报道是不准确的。对文化部关于网吧的审批管理政策,需要作全面完整的理解。
一段时间来,像这样来自国家部委等单位带有辟谣性质的新闻不时出现。此前,还有卫生部关于“没有医改不成功报告”,民政部关于“不会编制慈善榜”的新闻等。素来被视为最权威的部委信息,屡屡被媒体“不实报道”,怎么说都不是正常的事情。 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一些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有关,一些媒体为了抢新闻,对新闻来源不认真核实,甚至对新闻事实断章取义。比如前些天“国企亏损”新闻中,有关部委最初提供的数字信息是:“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亏损企业亏损额1026亿元,同比增长56.7%。”有媒体报道成了“国有工业企业整体亏损1026亿元”。后来,统计局出来澄清:这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47亿元”是盈利企业盈利额扣除了亏损企业亏损额、盈亏相抵后的利润,即盈利企业盈利额7473亿元与亏损企业亏损额1026亿元相抵后的差额。 当然,我们不能仅批评媒体不负责。如果一家两家媒体、一次两次偶尔发生“不实报道”倒也罢了,类似事件屡屡发生,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来反思了。 比如,有关方面能不能对民间舆论呼声予以及时应答?不管是“取消机场建设费”,还是“官方编制慈善榜”,这些都是近来在网络上“呼声”很高的“信息”。但对于这样一些“呼声”,有关部门或视若不见,或迟迟不表态,任不实信息四处传播,最终不得不出来辟谣。对于某些不实报道,如果有关方面辟谣的速度能更快些,公众也就不会不明就里,糊里糊涂了。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一旦虚假信息被人接受形成了思维定势,再要用正确信息来纠正,则往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大都有自己的网站和新闻发言人,当谣言出来时,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澄清、辟谣。但事实上,一些辟谣报道大多姗姗来迟,常常是等某些虚假信息在社会上传播了相当长时间、甚至被很多人信以为真之后才出现。这种工作节奏实在太慢了,明显落伍于人们对时下信息的需要。 此外,不排除)另一种可能,个别官员在某种场合发表了个人对某项改革的主张,被媒体报道后,又不敢承认是自己所说,以致让媒体作了“替罪羊”。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则更应引起重视。 媒体是政府部门可借助的有力的信息传递者与舆论引导者。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新兴媒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面,同时,虚假信息也较容易在社会上肆意蔓延。政府部门如何向公众传播及时准确的信息,就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个工作是否尽职尽责的态度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