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谁在丑化电力企业的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09:21 红网

  红辣椒评论4月18日发表舒圣祥先生的时评文章,认为电力企业“挟亏损以令涨价” ,“是百亿元电力亏损背后真实的自利企图”。笔者不敢苟同,与舒先生商榷。

  首先要明确的是火力发电企业的成本由何构成。一般来说,火力发电企业的成本由燃料费、材料费、水费、检修费、折旧费、工资、福利费等构成,而燃料成本所占比重为最大。2005年国家实行煤电价格联动以前,由于煤炭没有形成事实上的市场化行为,火力发电
企业的成本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也没有大范围的亏损现象发生。进入2005年,国家首次实行煤电联动方案,电煤每吨上涨15元。以年均耗煤400万吨的北方某电力企业为例,2004年燃料成本占该企业成本的近70%。2005年,电煤每吨上涨15元,则企业需多花费6千万元。这里边还没有包括铁路运输成本提高增加的成本费用。

  事实上,电力企业每年从上级主管部门获得的成本费用是固定的和有限的,而企业每年所增加的额外成本费用只能靠企业自身来消化和承担。由于全国煤炭价格一涨再涨,企业无从补足所增加的燃料成本费用,“亏损”实际上已经再所难免。2005年,国家虽然将全国电价平均每度上涨了2.52分,但全国各地上涨的程度也不一致,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电力企业的整体亏损情况,但不同上涨幅度下的电力企业,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亏损情况依然比较明显。

  国家对于煤炭市场的放开是市场化下的必然选择,但国家对于电力市场的管制却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整个电力领域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做,电力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受国家“审慎”控制,并没有放开价格市场。因此,煤炭价格的市场化导致的结果是煤炭价格的飞速上涨和煤源的紧张,而电力企业因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有赖安定民生,而只能采取国家政策指导下的“紧缩性”价格,导致的结果也只能是电力企业整体成本在不断飞速上涨。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电力企业无法承担煤炭市场化导致的价格成本,如果国家不采取相应措施弥补燃料成本上涨份额部分,那么长此以往,电力企业的亏损只能是持续加剧,而这个亏损的结果也不是国家所乐于看到的。

  仔细了解和分析电力企业构成成本后会发现,所谓的“高福利、高待遇”占企业成本的份额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不是企业产生亏损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电力企业在整体上是高耗能、低效率的企业实质。内部挖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略有节余,但却不能解决燃煤效率低的现实问题,电力企业的成本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和降低。改造国家现有庞大的高耗能、低效率的电力机组是投资过于巨大和技术水平相对国外处于较低水平的不现实的想法,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不能有效解决煤炭燃烧效率低这一难关,中国电力企业燃料成本所占比例就不会有明显改变。

  煤电联动是国家在目前情况下针对煤、电市场的各自情况所制定的相对公平的经济政策。煤的价格市场化必然出现电的价格的“有限”浮动,这是国家着眼于电的“国有化”所必须出台的救电措施。假设国家完全放开电力市场,象煤的市场化一样,电力受市场调节定价,那么我国电力市场的价格决不会处于现在较低的水平上。2005年,在全国5大发电集团出现不同程度的效益降低、经营亏损的情况下,2006年的煤炭市场和铁路运输成本进一步上涨,这就造成新的电力效益下滑的局面。以前面所举电厂为例,去年多投入的6千万元还没有完全消化,今年煤炭价格上涨以较低的10元为例,则该企业需再多投入4千万元,加上铁路运费每吨上涨2.618元,则企业需再多投入1047.2万元。综合计算,该企业2006年需再增加燃运成本5047万元。笔者想问的是,这样的高额成本企业如何承担的起?

  笔者不明白的是,有论者将电力企业的“垄断”归罪于电力企业本身,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个人看法。电力作为国家特殊商品具有其特殊性和战略意义,因此,所谓打破垄断的呼声要符合国家的现实,不能脱离实际去谈打破垄断。另外,2003年,原国家电力公司被重组为2大电网公司和5大发电公司,这已经标志着国家对电力系统的改革是要通过“厂网分开、竟价上网”的方式实行电力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从而达到改革的目的。

  有评论者认为,电力企业“相对社会其他岗位的高福利、高待遇有目共睹。这和一般亏损企业工资都发不出的常态局面,可谓大异其趣。”笔者以为,这样的心理并不理性,也有种酸葡萄的味道。市场化的目的是发展,手段是竞争,结果是优胜劣汰。一些企业出现经营不善,导致工资发不出,这是市场竞争导致的结果,并不是电力企业所能承担的责任。国家根据调查得出的电力企业发展所应采取的步骤和措施,是国家对电力企业整体发展思考的结果,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电力涨价的责任完全推给电力企业是不负责任的推断。再则,稍有“常识”的人都晓得,国家对电力企业和电价管理的相当严格,正是源于对市场反映的小心谨慎。笔者以为,评论者并不了解电力行业及其特点,而仅靠主观臆断来进行评论,这并不是一个成熟评论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笔者对此实在不敢苟同。

  (作者:陶迎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