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身:以普通方式培养普通劳动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0:16 浙江在线 | |||||||||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近日指出,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有必要调整心态、面对现实,永远是不错的提醒。但是面对教育部官员的这段表述,我不免以为他未必真正清醒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比如说到“自诩社会精英”,我就真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大学生会如此自诩。我总以为,在就业难与高额教育费用的双重压迫之下,倒不如说是大学生及其家长在成本比较之后必然产生的一种期待值。至于说到“普通劳动者”,我想这是不成问题的。就广义而言,任何人都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因此问题的关键极有可能是,在某种情形下,大学生其实是想做“普通劳动者”而不得的。 这其实正是大学生就业面对的两难:一方面,就业难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事实,另一方面,大学生培养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事实正是这样:孩子的教育费用是家庭的一个主要支出项目。统计显示,以现有的物价水平计算,抚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需要29万元人民币。而另一项调查显示,一般大学生花费占家庭收入80%,有的贫困生全家一年的收入都不够孩子一年的生活费。 成本意味着对于产出的期许,高成本必然带来高期许,这是一种经济理性。那么由此,我们也许可能给出一种假设,就是如果大学生培养成本不是像现在这样畸高,那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令人关注,更不会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因此这种现状能够归结的一种判断就是,当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希望大学生改变心态去做一个普通劳动者之时,我们的高校教育却并没有以一种普通的方式来培养他们。这种普通的方式,应当理解为一种廉价的、在经济上人人可及的方式。 高等教育固然是一种消费,但不是一种高消费,尤其是在就业难的现状之下。我们应当看到,教育高消费与就业难对于贫民阶层的挤压已经带来一种恶果,这就是低回报甚至零回报的残酷现实,已经破灭了不少家庭希望子女靠读大学改变命运的希冀,也使得一种“新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从某种角度说,这其实反映了城市及农村贫困群体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灰心与失望。比之就业问题,这可能是我们必将面临的更严峻的忧虑。 如果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必须要解决一个大学生的“普通劳动者”心态的问题,那么,能否解决大学教育收费对于民众的盘剥,将大学生的培养成本真正降下来,最终以普通的方式来培养普通劳动者,则是我国高教改革也应当准备调整出的一种心态。 作者: 杨耕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