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农:“等当了官就抓他们”令人胆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06:01 华商网-华商报 | |||||||||
在山东省荣成市借读的高中生晋齐(化名),由于难以承受1万元的借读费以及种种不公,写了一封通“天”(上书中南海)的信。由此被当地认定为“上访”,“给家里惹了很大的麻烦”———先是借读费变成了1.6万元,再是学校出具了转学证明。现实的严峻使其内心深处发生了变化,在谈到未来理想时,他说:当官!还有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将来要是真能管住他们,就抓他们。
这是一句令人胆寒的话———他已经跳出了对制度依赖的思维,而希冀通过权力个体改变现实,所以,与其说是晋齐在经历了这次事件后,更坚定了对公平的追求,毋宁说是在心里已经埋下了某种“仇恨的种子”。 面对这样一个心理转变,谁都不会相信仅仅缘于1万元的借读费。事实上,通读这篇报道,会发现还有若干的不公在晋齐身上发生,譬如他因还手打欺负他的本地学生受到了处分,对方却不受处分;被派去扫雪倒垃圾的总是外地学生;他的姐姐借读高中眼睛不好却被安排在最后的座位,老师连作业都不给看……正是这一切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而当他“把自己的话说出来挺舒服的”时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经历了“很大的麻烦”。梳理这些,能够看出在晋齐身上不只有制度性的不公,还有种种的行为不公,甚至说是歧视。 单纯的制度性的不公譬如借读费,毕竟可以通过政策调整以及地方政策遵循上级政策原则来解决,或者通过辅助措施予以调整,比如对贫困户的减免照顾。但是,解决行为不公则远没有这样简单。在我看来,种种歧视甚至比一个不公平的制度,更容易击破弱者的心理防线。 问题在于,城市对待进城务工人员的种种行为不公太多了。而且,这种不公往往要披上政策和制度的外衣。换言之,由于政策和制度存在必要的灵活性,就给了一些掌控资源和制度原则的人一个周全的借口,他可以在执行中偏左,也可以偏右。而一旦掌控者对贫困和饥饿失去了悲悯情怀,甚或有一种拉开距离的心理自觉,“制度性”的歧视也就会随之而生了。具体到晋齐借读的事上,1万元的借读费为何不在入学之初收,甚至更靠前一些在录取之前公告?为什么借读费可以从1万变成1.6万?为什么同样是打架处分就不同?为什么借读生的作业没人看?……但是,如果以此追问当事者,他可能能够拿出规章制度给你解释得头头是道。这其中包含着难以一时解决的观念问题。 而正是这种观念,使原本可以解决的问题最终成了难题,使小问题成了大问题,使关于城市接纳农民工的政策在现实中走样。但也正是这种观念,使“晋齐”同样产生了“通过权力来报复”这种想法。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无论对任何人而言。 ■燕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