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亦菲:忆长征,勿忘李德这面镜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9日10:13 新华网

  亦菲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沿着长征故地,特意造访李德当年的“独立房子”,令人饶有兴味。

  李德何许人?那是与长征脱不了干系的人物。据悉,2006年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
之际,李德被北京一家报纸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评为影响中国近代发展的50位外国人之一。然而,熟悉长征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李德的“影响”却是苦涩的。

  在遵义会议之前,作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红色政权的军事顾问李德,在当时的中共极不正常的政治生活和对共产国际言听计从的背景下,李德获得了对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本来,作为国际友人,奉共产国际命令千里迢迢到中国战场帮助红军,理应获得赞扬。然而,李德在担任中央红军顾问期间,由于不懂中国国情,加上作风专断,又不认真分析战争的实际情况,只照搬军事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进行瞎指挥,结果是灾难性的。(见新华社2006年9月6日电)

  人们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世代难忘。其中,既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为着人民解放翻身,坚忍不拔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更昭示了在重要关头,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举行的扭转乾坤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同时也包含着李德这面“镜子”。李德的教训,用三个字概括就是:瞎指挥。李德的“瞎指挥”表现在不懂中国国情,坚持堡垒对堡垒的所谓正规战,拼消耗,最终导致中国工农红军的惨败。

  “瞎指挥”的要害在于“瞎”,也就是情况不明,与实际不符,盲目乱干。“瞎指挥”打仗必然打败仗,经济建设“瞎指挥”必然出乱局,搞得一塌糊涂。

  李德的“瞎指挥”已成历史之鉴。然而,多年来,“瞎指挥”却没有因此绝迹,一遇气候,“瞎指挥”又冒出来作虐。在大跃进期间搞的“全民炼钢运动”;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卫星上天”运动;在“文革”期间,一些地方不顾客观实际,搞所谓“甘蔗上山”、“围海造田”、“砍林种粮”等运动;都是某些官员的瞎指挥。即使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个别地方“瞎指挥”现象仍然若明若现。比如,成批农田被违规开发成所谓工业区;污染企业屡屡登场,造成环境污染,就是某些官员在经济建设上的“瞎指挥”。

  “瞎指挥”之所以能与某些官员结缘,乃在于一些官员不愿作艰苦的调查研究,不善于听群众意见,不善于吸取专家们的智慧。心中装着的只是自我意识,处处唯我正确,唯我独大。可见,“瞎指挥”打仗必然是一场败仗;“瞎指挥”的官员也是脱离群众一事无成的官员。70年后重温长征,记住李德,无疑就要吸取“瞎指挥”的教训。

  细想之下,李德能在红军中搞“瞎指挥”,也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中,他在瑞金设的“独立房子”也颇令人玩味。李德是外国人,不懂中国国情,又经常独居一室,这就难免脱离红军干部。更加严重的是,李德生活上养尊处优。据当事人回忆,“尽管瑞金的条件极其艰苦,但中共中央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关照他。除配有秘书、翻译、警卫员、保健医生、

厨师外,还特地通过地下党组织,从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想方设法弄来他喜欢的咖啡、雪茄”。即使瑞金当时条件十分困难,但李德“吃得最好,每天吃一只鸭子”。

  这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也许是分析李德脱离群众的一个视角。可以想见,一个特殊化的官员怎会听到底层的声音,怎会与群众心心相连息息相关?怎么不会出现“嵬卖爷田心不痛”的现象?

  李德,作为长征中一个悲剧人物早已逝去。然而,李德这面“镜子”依然重要,因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啊!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