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小康》杂志:正视官员的信用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09:37 《小康》杂志

  在近日发生的甘肃徽县群体铅中毒事件中,由于当地官员屡次瞒报事实、敷衍塞责,导致群众不相信政府,省里派去的专家甚至遭到群众的围攻和谩骂。百姓不相信官员并非个案,类似事件在其他地区也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显然,官员的公信力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的地步。

  《小康》最近做了一个关于“信用”的网络调查,在5000多被调查者中,认为政府
官员信用缺失的达75.36%,列信用最差的五个职业群体之首。当然,这个结果并不能代表全部民众对官员的看法,但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75.36%虽然是网民的主观感觉,但这感觉并不是错觉,也绝不是偏见,它是一部分官员言行失信造成的结果。

  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危机并非自今日开始。且不说那些前台大讲廉洁奉公、后台即被双规的腐败分子对官员形象的损害,单是决策失误、公器私用、权力寻租、有诺无践、人亡政息,就早已使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在不少事件中,许多人已经习惯于把官员的讲话反着听。官员说没问题,可能问题很严重;官员说很安全,可能危险即将来临。隐瞒与欺骗,源于贪图私利和对人民的不负责任。许多官员缺乏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智慧。一些政府官员的信用,往往就在他们试图掩盖问题、粉饰太平的一念之间悄悄地蒸发了。

  和欺瞒一样,信息不对称、决策不透明、行政权力缺乏监督,都在销蚀人们对官员的信任。国家

审计署今年第5号公告显示:受审计的42个部委没有一个是干净的,个别部委更是屡审屡犯。上了榜,表个态,问题就烟消云散了,审计风暴成了审计部门的独角戏。拿着纳税人的钱闲置挪用、乱批滥用,一些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官员的问题,而是涉及一些部门和单位。如此拿百姓的血汗钱不当回事,怎能得到百姓的充分信任?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干部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少数人的言行失信于人,严重损害了政府官员的公信力。

  官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其信用代表着政府的信用。在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逐渐走向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和官员的行为对共同经历着制度变革的社会群体具有示范作用。百姓对官员和政府信任与否,直接影响国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前途的信心。

  要消解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危机,除了根除腐败的远景期望以外,政府部门不妨以务实的姿态,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公众满意度低下的行业,比如股市、

房地产、医疗、教育,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树立一个样板,给公众以信心,为最终建设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
和谐社会
打下坚实基础。

  用立法的形式弥补制度的缺漏也是现阶段一个迫切的任务。政府官员必须要在死守自身既得利益和维护国民合法权益之间做一个决断,然后实施严格的问责机制,加强监督和检查,坚决把制度的后门堵死。如此一来,也就封死了官员公信力下降的通道。

  公职人员公信力的缺失对于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是一个警示信号,许多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已经把解决这个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不少地方已开始把“公众满意指数”列入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时刻关注百姓对政府官员的满意度,切实增强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并以此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程度的提升,真正地把中央“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指导方针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