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坚:336名大学生被劝退暴露了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9:29 东方网 | |||||||||
10月8日,西安邮电学院校区食堂前,一则《通知》吸引了大批学生驻足。因为考试成绩差,学年学分没修够,336名学生经学校初步审定被作出退学处理。10月10日,最终确定的学生将面临两种选择:或者退学回家,或者缴清退学试读培养费,降级试读一年。(10月10日 国际在线) 现在的大学已不再是挤过高考独木桥后的“保险箱”,要完成学业,就得努力学习
并不反对学校对这些学生的良苦用心,学校不是“保险箱”,不是“安乐窝”,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去学习。这种劝退符合相关教育法规的规定,且目前在国内一些高校都推行了学分制,凡修不够学分的都将面临劝退。因而,西安邮电学院的劝退做法,笔者认为不但及时,而且必要。 但是,336名“混日子”学生同时面临退学的危险,这就不得不让人拷问学校劝退的真正目的了。虽然学生手册里对修不够学分有严格规定,但此前从来没看到有同学被“退学处理”过,所以很多学生没太当回事。也就是说,正因为学生手册的“道具”作用,没有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威慑力和“敬畏感”,才滋生了众多的“混日子”学生,这就明显地暴露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校管理制度长期处于松懈、疲沓和缺失状态。 何况,劝退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那么,几百号学生整天游手好闲混日子,学校为啥不提醒,不教育?而非要如此突然袭击?难道唯有如此方能显示学校的权威吗?这个庞大的即将遭到劝退的群体本身就说明了学校管理上的缺位,由此而导致的责任理应由学校承担,非学生“买单”。而且,这种“突然处理”同样反映出了学校管理制度上的随意性。显然,这种随心所欲的制度,不但约束不了学生,只会滋生更多的矛盾和问题。 更耐人寻味的是,学生只要交清了4500元的试读费就可继续留校。换言之,4500元人民币可以将“混日子”的学生身份置换为“守纪律”的学生,而家境贫困的学生只有卷起铺盖走人了。在此,劝退就变成了谋利的手段,歧视的工具,而这恰是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对真正混日子的学生应该劝退。但这种群体性的劝退正击中了学校管理制度的软肋。对此,首先应该反思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 作者:陆志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