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林:提供公共品的公共限度和市场作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11:4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评论员 周炳林 近期,中国水务市场的问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中国今后5年内用于改善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的投入将达1250亿美元,由于市场机会巨大,本地民营企业和外国的专业公司进入意愿较强。
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水处理市场仍然由地方政府掌控,应否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以及开放的限度究竟如何,仍存在不少争议。反对者的主要根据在于,此一市场涉及公共品提供中的市场失灵。但是,似乎在很多讨论中,市场失灵有某种被扩大化的趋势,如果准确把握公共品市场供应的失灵之处,便可以找到公共品供应的公共限度和市场作为。 一般而言,公共品指那些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此两个性质分别指,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他人的消费,也没有必要排除他人的消费。从后果上看,“非排他性”主要造成了成本回收的困难,公共品的提供者难以避免那些没有贡献的人“免费搭乘”;而非竞争性则造成,人与人对公共品的消费互不妨碍,因而从社会的角度,不让大家共同消费公共品是无效的,“免费搭乘”应该被包容。为此,公共品的“免费搭乘”问题使得出钱生产公共品有如慈善捐助,这些公共品如由私人提供总会不足。 以上两个特殊性质均是公共品市场供应失灵的重要原因,但是,经济现实使人发现:“非排他性”才是此一失灵更为根本的原因,因为如果“排他”成为可能,生产者总可在公共品周围设一个“篱笆”,并在门口收费,这些均可形成生产的激励。在现实中,这些产品一般称为“俱乐部产品”,如高速公路、电影院等。由于能够很好地解决投资回报问题,在多数经济运行中,会有私人市场主体愿意出钱进行“俱乐部产品”生产。 就污水处理提供的清洁河流而言,应该说设置排他性的难度较大,也不可取。那么是不是在此种情况下,市场就无所作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供应的盲点在于出资人缺失,这反过来也说明只要解决这个问题,此类产品的供应也可顺畅进行。为此,公共品“公共提供的限度”可以限于“拿出钱”来,即公共部门为此产品的生产组织资金。而对于公共品供应的其他环节,则完全可以用发包给市场去做。 这个问题用公共品理论中著名的灯塔例子来看则更清楚:虽在没人付费时,没人愿意提供灯塔,但如政府决定为灯塔付费,显然很多建筑商愿意来做这笔生意。以上道理在污水处理中亦然。可见,即使是清洁河流(也包括清洁空气等)的“非排他性”公共品,市场也并非无所作为,公共部门可能也不必过于忙碌,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揽于一身。 引入市场协助提供公共品不仅可行,还具有多种好处:从资金上,民营资本和外资可以为公共部门的公共品生产提供应收账款意义上的融资,公共品的需求总是庞大的,有关部委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只有50%的城市和工业污水得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更是少之又少,我国70%以上的河流和湖泊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未来五年组织1250亿美元的水处理资金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民营资本和外资的进入或许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并且,在技术上,民营企业和外资的作用也同样不容轻视,大型跨国水处理专业公司往往掌握着处理重度污染所需的最新过滤和处理技术;而民营企业则较为灵活,对许多廉价实用技术的学习能力很强。总而言之,只要公共部门集中力量做好确实应该做的事情,在公共品的提供上保持限度,那么,市场将是有作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