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杨亮庆:城市交通到底为谁设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06:07 中国青年报

  杨亮庆

  近日,由媒体披露的某市《地下空间规划》表明,该市将成为一座拥有“四纵两横”地下快速路网的立体城市。这一设计固然宏伟,但随即遭到专家反对:世界上修建的地下公路,一般都用于跨江或跨海通行,距离较短,且地下公路造价很高;此外,地下公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火灾和毒气泄漏都不易处理。

  笔者不是交通方面的专家,无法通过专业知识进行研判,但是,从一座城市的道路设计、市政设施和城市景观,却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管理者思考问题的方式。

  就拿这“四纵两横”的地下公路来说,专家告诉我们,造价甚巨,甚至比地铁还贵。那么,为什么不修地铁呢?从单位时间、空间的通过率来讲,地铁运输的人数,绝对是高于汽车通行的。原因何在呢?

  日本铁路之发达,众所周知。他们的地铁连着轻轨(地面铁路)、轻轨连着远途铁路线,铁路站也是随处可见,公众出行一般都乘坐最为便捷的铁路——即使他们拥有

豪华车,那也是郊游时的选择。当然,城市里奇贵的泊车费,也令“有车族”望而却步。其他西欧、北美的发达国家,也大致是这种情况,即公共交通很发达,政府限制汽车行驶,乃至收取“拥堵费”,鼓励公众采用公共交通出行。

  说到这里,就必然要提到“城市是为谁设计”的问题。如果一座城市的道路、桥梁、市政设施是基于“以车代步”设计的,那么,高耸的立交桥、壮观的快速路、巨大的地下停车场,对于私家车和享受公车者等中上层收入者来说,诚然万幸;但对于占公众大多数的步行者和自行车拥有者来说,却是一场梦魇。他们会发现,步行绕过近在咫尺的那座立交桥,竟需花很长时间;他们费尽汗水,终于在几公里之外发现了一座过街天桥;他们绞尽脑汁,终于盘算出一条公交车换乘路线——但当到达目的地时,已临近黄昏。

  至此,也许不难回答前面的问题了。我们的决策者,他的眼光不是朝“下”,而是朝“上”的。笔者妄自菲薄,揣测他的心思:雄伟壮观的地下公路,与地铁比较起来,“上面”更容易看得见,可以令其赏心悦目?或者,便利的地下快速路,当车队呼啸着通过时,风光无限,能够维系足够的体面?或者,他从来就没坐过地铁,不知道地铁对于普通人出行的重要程度?

  讲一件笔者在美国旧金山市亲眼所见的事情。

  一天早晨,笔者从住所外出,看到一名市政工人在修井盖——前几天因为一起小

车祸,井盖被撞得坑坑洼洼。中午笔者归来,看见他还蹲在那儿修,汗流浃背,一遍又一遍地在那里描着黄线(井盖周边的警示线)。到了傍晚,笔者发现他还在那儿描黄线、量尺寸,像绣花一样地精雕细琢。笔者不禁走上前问他:“您的工作效率太低了吧?这么点活儿,而且是每天人来车往的地面设施,需要这么认真吗?”这位大汉站起来说:“如果修得不仔细,一旦行人掉进去,我就失业了。曾经有其他街区出过这样的事,受伤者起诉了我们,政府为此赔了很多钱。那个选区的议员也来找麻烦,我们局长差点被解职。”

  我立即知道了,这座城市的市政厅,眼光是朝“下”的。

  是的,衡量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不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不是鳞次栉比的CBD,更不是川流不息的快速路,而是见诸细微处:井盖扣得是不是严实?马路牙子是否修筑得整齐?红绿灯的间隔时间是不是足够让老人得以通行?等等。

  正是这样一个个为普通公众设计的“细节”,才能够让市民切身感受到他拥有这座城市,这也正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所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