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徐来:大众文化中的文学娱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3:08 新京报

  借助网络的力量,今年中国文坛造就了一系列娱乐事件,而纯粹的文学事件已经很难再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中惹起纷繁的涟漪了。

  回顾2006年喧闹的中国大众文化,文化界在整体上处在一种“向下流动”的状态中,一方面,文化的主动权正在逐渐向年轻一代传递;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牢固掌握着文化资源的机构来说,文化活动逐渐让位于经营活动,“折现”成了核心问题。

  在这个“破位下行”的过程中,相当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精英大体上保持低调,青年一代则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网络,进行各种文化解构活动。这样的活动以“颠覆”为核心,旨在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表达,但至少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他们似乎尚不足以进行文化的建设活动。这种破与立的拉锯,也必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反复往还。

  韩寒成文化“推土机手”

  借助网络的力量,2006年的中国文坛造就了一系列娱乐事件,并锁定一个关键词:韩寒。对于中国

赛车界来说,韩寒是一名“职业司机”。对于中国文化界来说,他却是一名“推土机手”。这位自命10多岁就实现经济独立的少年,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界几乎没有任何瓜葛。他几乎不参加任何文化活动,也不需要从文化产业中获取安身立命的本钱。这种“绝世而独立”的生存方式,使韩寒在面对文化界潜规则时,毫无畏惧。他以横扫一切的方式,对中国文坛进行着破坏。

  3月初,韩寒在其博客上向白烨发难。在一连串激烈言论的掩饰下,他喊出了“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的口号。这一篇战斗檄文的出现,令白烨一时语塞。随即,陆天明、王晓玉等传统作家著文为白烨助拳,解玺璋在其文章中甚至称白烨为“‘80后’文学的保姆”,指责韩寒不应如此对待自己的提携者。韩寒则毫不示弱,一一假以颜色。

  关于这一论战的起因,一说是脏字恼人,一说是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的积怨爆发。值得注意的是,解玺璋的“保姆说”从表面上看诠释了白烨等老一代作家评论家与青年作者的关系,却无意间触及了双方的矛盾所在:所谓“保姆”,大抵是东家雇佣的结果,上赶着毛遂自荐当保姆的,则无非别有用心。

  按照这一线索,我们不难发现,“韩白之争”事实上是一次意外的交接班事故。与

李敖所谓的“老年人与棒子”不同的是,这次老一代试图将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一程,可年轻人并不领情,把棒子掷到了地上。

  随着争论的进一步发展,韩寒开始对白烨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追问。不过,由于陆川、高晓松等娱乐界人士的介入,以及大批“网络哄客”的起哄,争论的焦点迅速从这一问题上滑过。有媒体对此发出了“谁放跑了‘文学腐败分子’”的追问,但依然没能引起公众的重视。

  10月,河北女诗人赵丽华的一组口语诗引起网民的注意,随即掀起文学娱乐的又一高潮。从诗艺的角度来看,这组口语诗的水平并不高。但口语入诗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过了公众从语文基础教育中获得的诗歌审美水平,这引发了网民对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口语诗”的讨伐与讥笑。他们翻箱倒柜找出写诗软件,开始了网络赛诗的狂欢。

  与此同时,漠视公众表达权利的当代诗人却史无前例地团结起来,开始向网民发起攻击。因为在自己博客上发表了一些对当代诗歌的粗暴见解,韩寒又一次成为风暴的核心。他对当代诗歌所做的“死了”的评判,引起了部分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诗人在此之前也曾经扮演过诗歌批判者的角色,以各种形式对诗歌界表达过类似的看法。但当他们的这一地位面临危机时,夺回这一角色就成了必然的举动。

  郭敬明博客撒娇

  作为文学娱乐的又一重要角色,郭敬明在2006年的表现也使人拍按惊奇。尽管在商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他却因为“抄袭事件”而官司缠身。5月22日,北京市高院做出终审判决,驳回了郭敬明的上诉要求,判决其与出版方赔偿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但这一判决却并未令郭敬明低头。与学院内的“学术不端”不同,郭敬明被揭发“创作不端”后,并不会受到行政的处罚,他所面临的压力完全来自市场。

  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的偶像形象,挽回“抄袭案”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他借助个人博客完成了一次撒娇活动。他选择在自己生日当天,通过博客发布了自己对判决的正式回应:强调自己“信念顽固”,不会被外力左右,并表示为了粉丝的希望,他绝不会认错。也正是这一次撒娇,再次强调了郭敬明“偶像”多于“写手”的身份特质。

  纯粹的文学事件已经很难再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中惹起纷繁的涟漪了。尽管余华以《兄弟(下)》在上海书市创造了连续签售两场的战绩,尽管苏童依然能以新作《碧奴》在图书市场攻城略地,但比较文学批评界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以及公众对它们的追捧,不难发现销售的业绩不过是作家“偶像”身份延续的结果。2006年底,第七次作代会开幕。会议选举铁凝为中国作协第三任主席。有评论者著文称,“期待铁凝领导作协开创新局面”。

  □本报文化评论员徐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