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郭之纯:不惜代价引进人才不如先培养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1:57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低,其最重要的原因并不在于中国缺乏人才,也不在于对科技投入不够。科技界屡屡被曝光的那些丑闻表明,阻碍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性的内耗,是科技腐败。

  中国科学技术部近日正式发布的《“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要把人才引进工作放在第一位,不分肤色、不分国籍、不惜代价地引进人才。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
科技工作要把引进顶尖人才作为重要考评指标,对引进顶尖人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昨日本报)

  综合各国经验看,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确是促进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美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两次

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吸纳了大量的科技精英。所以,如果《纲要》中的这些愿望能够顺利实现,中国的科技发展、进一步则是综合国力提升,应该说确实指日可待。

  然而,不知道科技部是否认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无数中国籍科学家在异邦的土地上大放异彩,而中国本土的科技水平至今未能尽如人意?

  很可能,科技部至今都不清楚其中的真实原因———或是有意回避。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低,其最重要的原因并不在于中国缺乏人才,也不在于对科技投入不够。科技界屡屡被曝光的那些丑闻表明,阻碍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性的内耗,是科技腐败。

  2004年夏天,中国科学院曾经推出一份《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的咨询报告,对中国科学界存在的不端行为“自曝家丑”。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的学术制度中存在着行政干预、暗箱操作、权力垄断、官学一体、学术霸道、权学交易等权利滥用和制度失灵现象。“一些科研人员研究动机扭曲,科学精神丧失,只热衷于追逐名利,忙于资源的获取、占有和垄断,不在研究和学问上下工夫。”为了获取更多政府资源,甚至经常出现“做局”现象,有意制造学术泡沫。何祚庥曾经披露过这样一则令人瞠目的消息:几位院士联名向国家打报告申请拨款40亿发展一个新项目。可是报告中的一些基本数据都算错了,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指标算错了100倍,产量算错了60多倍。

  12月4日来自《新闻晨报》的另一则极其轰动的新闻,恰好要算是对上述报告所指出问题的证明。据报道:由于中国形象的代表性标志———“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简言之,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象,就是认为中国的传统标志“龙”的形象不妥,试图寻找一个替代品。

  如此一项研究的荒谬程度实在是超乎想象的———中国人以“龙”为标志、以“龙的传人”自喻并不自今日始,但所谓“龙的霸气攻击性”何曾使外国人感觉到过威胁?虽然中国人早就以“龙的传人”自居,并未曾使八国联军的脚步在大清国的国门前稍稍迟疑,中国仍然遭遇了亘古少见的掠夺,经受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史。

  退一步说,即便所谓“龙”的形象确有不妥,也是应该拿出来在媒体讨论的公共话题。如此一个问题竟然也获上海市的“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简直匪夷所思。试想,当中国的科研课题经费竟然用于如此无聊的“研究课题”之中,中国的科技焉能进步?

  显然,这些内耗性体制和科技腐败不除,则“不惜代价引进人才”一是有可能落空———真正的科技精英,有谁愿意来趟这样的混水呢?二是即便引进了人才也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必将化橘为枳。

  所以,与其“不惜代价引进人才”,莫如下决心引进人才培养和成长制度。

  郭之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