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春:就业难背后的职业福利待遇失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02:04 新京报 | |||||||||
大学生、研究生一窝蜂地去考公务员、找不到工作,成为近年来的突出现象。在我看来,最主要原因是社会总体就业环境的恶化。 对特定的求职群体而言,这种就业环境的恶化,一方面是职业岗位有效需求的减少,以及相对于求职群体职业期望的职位待遇的总体性降低;另一方面是各种职业的声望和福利待遇相对顺序和评价的“失序”。
通常情况下,职业声望相对位序的变动是正常的,但有些时候位序的变动则意味着就业环境的“恶化”。即当职业声望和位序的变动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背道而驰,形成大量优质人力资源低效率配置,职业声望和位序的变动就是不正常的、是恶化的。 现在流行在毕业生中的公务员热,就是这种“恶化”的表征:在大多数毕业生眼里,公务员是最值得谋取的职业,而自身在“专业”方面的教育投入和比较优势反而不作为择业的主要参照和出发点。愿意毕业后当官从政,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如此之多的毕业生去挤“考公务员”的独木桥,就有些令人瞠目了。 我们需要思考,在与其他对价值创造、科技和文化创新有助的创业者、自谋职业者相比较,公务员职业的高保障、高福利,在本质上是否起到了阻碍激发社会创造力和活力的消极作用?形象地说,当大多数社会上最聪明、最优秀的人出于降低创业风险、低代价获取福利保障的目的,而大量集中于政府机关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社会同时失去了更多的新企业、新职位、新技术、新理念? 认识到毕业生考公务员热的实质,并不意味着降低公务员现有的福利待遇才是解决之道。 事实上,解决目前困境的更现实、更急迫的做法,是政府积极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就业环境,改变不合理的职业间的相对声望和位序。为此,政府首先应当改变观念,要建立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观念,以更低的索取、更好的服务,来降低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成本和风险,使越来越多的人都“创得起”业。从而把尽可能多的人“驱赶”到自主创业、自我潜能发挥的道路上,使每个人都有条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杨凤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