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刘洪:以“安全网”破解中国入世阵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07:4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刘洪

  国际竞争是必然的,但政府的责任,不仅仅只考虑大多数人,也须照顾到少数在竞争中的困难群体,更何况,在中国,包括农民、下岗工人、城镇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体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一点上,构建一个安全网,确实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

  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5周年。国内国外都有连篇累牍赞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文章。但所谓“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赞美成就的同时,我们其实更应看到“入世”带来的阵痛和挑战。在城市,国际竞争造成一些产业破产加剧;在农村, “失地农民”不断增加,成为没有任何保障的“无产者”。而随着中国“入世”五年过渡期的结束,更大规模的开放势在必然,冲击将更为强烈。

  所谓旁观者清,听听他们的意见,或许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待一些问题。在日前访问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时,我问了一个似乎不是特别合时宜的问题:“一些中国人认为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让步太大,尤其是在和你谈判时让步太多,这导致一些中国产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不愧是谈判场上的老手,巴氏答道,当时中国的所有决定,没有一个不是在完全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后作出的。“我一直以为,我当时的中国对手非常非常精明和务实,最重要的,他们总是把中国利益放在第一位。”

  但我更注意到她接下来的回答,她说,中国一些产业,尤其是中国农民,面临的困境,其实美国、欧洲和日本也都有,比如在日本,日本农户强烈反对开放稻米市场。

  怎么办?巴氏的回答是:“当你处于一个领导人的位置,你就必须全面看待国家利益,尽你最大的努力去为最多的人谋取利益,并为那些受到冲击的人制定相关规划,为他们构建一个安全网。”

  国际竞争是必然的,但政府的责任,不仅仅只考虑大多数人,也须照顾到少数在竞争中的困难群体,更何况,在中国,包括农民、下岗工人、城镇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体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一点上,构建一个安全网,确实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

  即使一直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美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照样有许多人被边缘化,这也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所在。

  美国尚需不断完善自己的安全网,保护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在中国,问题何尝不是更严重!因为我们一直就没有这样一个安全网。尤其在农村,违反国家政策的“圈地运动”更加剧了农民的脆弱处境。就好像打仗一样,别国通过各种补贴将农民“保护”起来去迎接挑战;我们却似乎把手无寸铁的农民,直接推到了别人的枪口下。

  巴氏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她充分认识到全球化中间存在的风险。被巴氏称为“一个非常厉害的家伙”的美国财长鲍尔森也警告,尽管全球化有助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平等收益,总有一些人会因此失业。他们不会接受全球化诸多好处的理论,他们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受损,他们也必然要对导致他们直接损失的目标发起攻击。

  在国外,“反全球化”已蔚然成为一个国际化运动,从西雅图到香港,每一次自由贸易谈判,都伴随着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甚至暴力冲突。韩国的农民,

墨西哥的工人,包括美国的许多低收入者,都加入到越来越大的反“全球化”运动中去。

  中国的问题,可能比这些国家更为严峻。在“入世”5年中,中国显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的阳光一面,但作为硬币的另一面,我们在就业、环保、法治、劳动保护等许多个领域的状况,着实不能让人感到乐观。

  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不可能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给予高补贴,而中国农民或其他困难群体也不可能像韩国人那样大张旗鼓反对“全球化”。但从目前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的状况来看,要构建“

和谐社会”,政府就必须加快“安全网”建设,从法律、制度和福利各个角度尽可能保障包括农民在内的中国困难群体最低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能享受到“入世”的好处,或者,尽量减轻“入世”带来的冲击。

  不然,不平衡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中国反全球化声音的高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此前,对改革的争议就是一个明显信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