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张敬伟:中国文化在西方的登堂入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13:45 中国新闻网

  管窥中国软实力,可选取西方世界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变迁这一视角。2006年,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已从吸引眼球向沁入心扉步进。

  语言在承载一国文化和促进其影响力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英国不再是“日不落帝国”,但英语作为全球第一语言,如同常新的文化名片一样远播着大英帝国的威名。中文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在过去一年其地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2006年3月联合国规定,自2008年始,在联合国使用的中文一律用简体字,这进一步确立了简体字在国际场合的主体地位。

  二是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设立,全球性的“汉语热”继续升温。据统计,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达3000万,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

  三是汉字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影响力正向更深、更宽的领域扩展。在韩国,包括三星、LG、SK在内的37家企业表示重视新职员的汉字能力。在德、美、英、法诸国,主动培养精通中文、熟悉中华文化的专才成为企业界共识。世界银行预测,汉语正成为西方国家学生求职的“敲门砖”。美籍华裔余英时先生获得2006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克卢格奖,也凸显中文作为人文研究的语言已初步被美国学术界接受。哈佛大学客座教授陆杨在大陆媒体撰文称,美国学界对中文“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2006年是中国大众文化恣意蔓延的一年:网络“恶搞”、“超女”泛滥、博客论战、关于现代诗歌的全民讨论、“弃龙”的争论以及名校博士对圣诞节的抵制……这些平民化的大众娱乐文化充满矫枉过正甚至是偏激和庸俗的色彩,但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却带有开放、多元的特质。

  对中国社会的上述大众文化现象,西方主流媒体始终予以关注和评判。长期从事中西方文化研究的旧金山《矽谷时报》副社长诺曼认为,中国人没有必要在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的想法等。

  西方媒体的好评、恶评或是不解和愕然,都体现了中国大众文化对西方人的吸引。这种吸引带给西方的虽是浅层次的惊异,但是中国大众文化散射出来的复杂引力,在去芜存菁之后,也属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法兰西大众文化中的浪漫属性、德国民族文化中的秩序色彩、英国文化中的绅士风度和美国民间文化中的活泼外向都为上述强国的文化软实力烙上了个性色彩。中国大众文化的转型,既是内敛到外向的内在质变,也是形式上多元的逆转。

  在大众娱乐文化鹊起的同时,艺术家们则充当着远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先锋。中国影星巩俐被《时代》杂志纳入“亚洲英雄榜”,《华尔街日报》则将章子怡列入2006年度“亚洲最值得关注的十位商界女性”。导演张艺谋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为美国人奉上一台中西合璧的歌剧《秦始皇》。而宋祖英则在美国最高艺术殿堂——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以《茉莉花》等中国民歌征服了美国人。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市长安东尼甚至宣布,2006年10月12日为哥伦比亚特区的“宋祖英日”。

  旁观者清,对中国艺术家远播中国文化的作用,韩国《东亚日报》近日用一个感性标题予以评价——“中国文化‘尖兵’《秦始皇》俘获纽约”。该报称,以往,中国依靠价格低廉商品占领全球市场,而歌剧《秦始皇》的成功可以看作中国在世界文化界扩大其影响力的典型事例。

  该报认为:“在美国,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亚洲艺术的代表,在许多艺术领域夺走了日本的位置。”这种评价已非言过其实,并预言了一种更久远的趋势。

  (来源:美国《侨报》,有删节, 文:张敬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