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舒圣祥:感性看待“以后谁来当农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0:13 红网

  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篇《大声问一句:以后谁来当农民?》的帖子,引起青年学人的纷纷议论。这篇帖子说,陕西某县有关调查机构对当地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做了调查,发现当地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到总劳动力人数50%以上,农村剩下的人口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群众形象地称其为“三八六零一二部队”,乡镇和村组干部自嘲为妇联主任、儿童团长、敬老院院长。与此同时,该调查还发现,当代农村中学生看不起农民也不愿当农民,“厌农”思想严重,农村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于是,发帖者疾呼:以后谁来当农民?(1月7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个理性主义至上的年代,其基本信念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必须借助理性才能获得,感觉经验本质上是不可靠的,与其说它是认识的源泉,不如说是谬误的源泉。面对“以后谁来当农民”的疾呼,学者党国英就进行了“理性”的思考。结果是:看了这篇“网上疾呼”,我的感受是喜大于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大势所趋。政府部门和青年学生的忧虑是不必要的。

  “以后谁来当农民”的疾呼无疑是感性的,因为站在理性的角度,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只要人还必须吃饭,就一定会有种粮食的人,何忧之有?但是,过度的理性蒙蔽了感官的灵敏,冷漠地忽视了“以后谁来当农民”背后的民生悲辛。因为,“以后谁来当农民”不仅是一个将来时问题,更是一个现在时问题。那就是城市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境遇:为什么农民非得远离土地才能致富?种地农民的微薄收入真的合理吗?农民对袁隆平说:我要感谢你,因为你帮我提高了产量;可我也要埋怨你,因为粮食生产再多也不赚钱!这是为什么?

  电影《傲慢与激情》中,女仆出身的公爵夫人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那些人为什么到巴黎来?是因为喜欢这里的肮脏与恶臭吗?不,是因为饿。拿这句话来形容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农民,再恰当不过:农民远离亲人,背离故土,是因为喜欢城市工棚冬天的凉爽和夏天的温暖吗?不,是因为生存。不说农民在城市获得的非市民待遇,不说老人和妇女独自承担农务的辛劳,就是年轻夫妻长年分居的痛苦,学者体会得到吗?我要说,对农民而言,在权利缺乏保障情况下,表面形式上的城市化,不仅是被动的,更是悲恸的。

  我曾经说过,农民宁愿到城市里的“血汗工厂”打工,也不愿耕种家乡肥沃的土地,表明我们的农业是一种比“血汗工厂”更“血汗”的“血汗农业”:付出的太多,收获的太少。“以后谁来当农民”的诘问,真实反映了当代农民的生存困境。谁都知道,农业最为关系国计民生,但中石化炼油亏损了马上就有补贴,农民养活了13亿中国人却只能独自承受贫穷。农民头上都写了一个“该”字吗?

  整体的数据与城市化理论是死的,但数据与理论之下的农民是活的。我们既要用理性的思维归纳总结,更要用感性的眼睛正视在艰难生存的每一个生命。当我们张开感性的眼睛之后,还能用“真高兴”来评价“村小学校里只剩了3个学生,常住人口的2/3离开了村庄”吗?——离开的学生在城市里都有学上吗?离开村庄的人都生活得更幸福吗?——还能对“以后谁来当农民”的疾呼感到“喜大于忧”吗?

稿源:红网 作者:舒圣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