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陆高峰:年薪十万招聘与硕士下跪求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00:07 红网

  日前,《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同时刊登了一则《嘉兴日报》为了探索新形势下媒体“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年薪10万招聘新成立的“评论记者”部门“当家人”和年薪8万招聘4名“评论记者”的启事,且对招聘人员“四不问”,即“不问学历高低”,“不问学科背景”,“不问年龄大小”,“不问性别男女”。

  在高校毕业生四处求职找工作的关键时期,用人单位这样可以说是求贤若渴的招聘热情,多少与当前被称为是毕业生就业“寒冬期”的窘迫局面有点“格格不入”。因为就在年前,湖南的媒体还报道了两起研究生为找工作而不惜下跪的新闻:“省内某高校一名2007届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日前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求职时,竟当场跪倒在院长的面前。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湖南女子大学校长办公室里”。(见2006年27日《潇湘晨报》)而且,不光是湖南研究生下跪求职这样的个案反映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严峻”,有关统计与预测也表明,目前的大学生率只有七成左右,另有三成没有着落。因此,大学生当保姆、大学生回乡当“新知青”,以及“零工资就业”等与“就业难”有关的消息频频在媒体亮相。以致在当前社会发展急需要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人、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不敢送孩子读书的尴尬——媒体上的“就业难”报道与身边孩子求职时的四处碰壁,使家长和孩子们在是否读大学,是否进一步读研深造的问题上,陷入了“读大学马上穷,不上大学一辈子穷”的两难境地。

  事实上一个在科学知识上停滞不前,不读书求知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历史上西方那些能够短时间内实现“大国崛起”的民族靠的也就是知识与科技。这一点也正是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迫切需要的。尽管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受教育人口大国,但是人口大国并不是人才大国,受教育,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与发达国家比还“低得可怜”。在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构成比例方面,2000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仅为459人,而日本为4960人,是我国的11倍多,美国与我们相邻的韩国也分别是我们的8倍和4倍。至于受教育年限,我们人均只有不到8年,是美国一半。在拿现在不认为是已经“多了”、“滥了”、“臭市”了的研究生教育来说,美国总人口不到3亿,目前研究生达到了200多万,而我国13亿人口,研究生到今年才刚过100万。这种人才与知识总量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在国力、实力上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高等教育人口不是多了,而是与现实需求的严重脱节。教育部长周济当前的高校科研存在的问题是“两头够不着”:上不着天,与科学前沿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下不着地,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关系不大。因此,他建议高校科研要“弯下腰来”。其实,不光是高校科研要“弯下腰来”,整个高等教育都应该“弯下腰来”。而且从现实需求来说,在培养学生上“弯下腰来”更为迫切,也意义更大。因为培养出的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罢,能够满足社会的市场需求,能够让学生找到饭吃,是对教育部门最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天价的学费,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和良心,才能不会湮灭中低收入家庭送孩子读书的热情。也只有这样,教育这台机器才能进入有投入、有产出的良性循环,教育兴国、科技兴国的大计才有希望实现。

  可喜的是,在推动高等教育要与社会需求和实践相结合上已经在高校内部出现了一些的极力倡导者和实践者。如华中科技大学的赵振宇教授就不仅向现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大声质问:“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据2006年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而且,极力倡导新闻特色教育,不仅在华中科技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班,也是针对当前传媒发展趋势和需求,第一个公开呼吁积极探索培养集报道新闻与发表观点于一身的“评论记者”,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学者(见2006年11期《新闻战线》)。其目的对于学生来说增加差异化竞争的实力,对于媒体来说,则可以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和同质媒体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新闻报道,同时发表意见、传播观点信息,从而在时间和深度上把握主动权。

  虽然,类似赵振宇教授在新闻教学和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模式“别出心裁”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还没有大面积“开花”,他的“改革”也还没有大面积“结果”,但是,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的“弯下身来”,也需要更多本着为社会负责、为学生和家长负责的的人来吃这样的“螃蟹”。

    稿源:红网 作者:陆高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