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叶正茂:大学里为何藏了一个初一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15:28 人民论坛

  大多数人对公共服务的管理比较陌生,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在公共服务领域沿用了经济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公共服务不同于经济事务,经济改革的经验不见得适用于公共服务

  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大学里“藏”了一个初一班》,说的是安徽师范大学校园里居然有一个42名学生组成的初一“子弟班”!原来,当地为遏制“择校风”,要求一律就近入学,结果,安师大的42名教职工子弟“小升初”不能进入理想的名校,于是他们就利用师范大学的“优势资源”,自己在大学校园里办了一个初一班。这条新闻令人啼笑皆非。

  名校挤破了门,而一些普通学校竟招不满学生。人往高处走,我们不能怪家长,毕竟名牌学校的师资、生源和硬件设施都要好得多。进了名校,孩子的前途就有了更多的“胜算”,所以,多花点择校费也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也不能怨名校,毕竟维持好的师资、好的设施都是要花钱的。

  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还在将各种公共资源重点投向名校,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辖区内的名校在某种程度上既关乎“政绩”,也关乎“面子”;二是辖区内的名校也是一种利益和资源,领导们对这些学校多点支持,总是能得到某种“回报”的。但是,公共资源向名校的倾斜,使“强者愈强,弱者更弱”,造成了更严重的失衡。结果,择校风不止,乱收费难治,群众有怨言。

  如何破解上述怪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早已明确开出了药方,那就是教育均衡化。但是,教育均衡化的实际执行者,主要是地方政府。而对地方政府和领导而言,国家的方针、中央的文件常常得不到有效执行。

  在地方政府这个层面上,即使主观上有意愿按照均衡化的理念去推动教育发展,也未见得都明了发展的路径。最近一段时期,针对“上学难,上学贵”,我们听到种种争论,主要分歧在于,教育领域的问题是因为“市场化过头”,还是“市场化不够”?这种争论说明,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本质认识其实还相当模糊,至少是将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与经济改革混淆了。如果地方政府都抱着模糊的观念去抓教育,必定会出现偏差。

  “市场化”分析本质上属于经济领域的范式;而教育和医疗等问题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需要用不同于经济学的视角来进行观察。改革开放28年来,我们的各级政府逐渐掌握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调控、管理经济事务。然而,大多数人对公共服务的管理比较陌生,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在公共服务领域沿用了经济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如“推向市场”、“产业化”等等。我们原以为,这些在经济改革方面已经取得成功的思路和方法,也能在医疗和教育领域见效。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公共服务不同于经济事务,经济改革的经验不见得适用于公共服务。

  从发展的目标来看,经济追求“增长”;公共服务则要达到社会“稳定”,要形成一种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社会保障系统。

  从管理的手段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经济主要可以采用税收、利率等间接的政策工具,尽量避免直接干预经济,更不能成为市场上的“运动员”;而管理公共服务时,政府则应该有更多的直接干预,甚至直接提供一部分公共服务。

  从管理的结果来看,在经济领域,政府的调控举措应该对有竞争优势的、有效率的强者更有利,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更有效率。而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的管理举措应该顾及所有国民,特别是向无力掌控社会资源、需要扶持的弱者倾斜,表现为“雪中送炭”,其结果是让所有社会成员能均衡地享受到政府所提供的基本的教育、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障,而不致陷入困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