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王学泰:粤语“排北”,也是一种地方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1:44 新京报

  “忽悠”“扎堆”“趴窝”“叫板”“猫腻”……这些北方方言如今也在不少广州报纸上露脸了。这一现象引起了部分广州人的不满:“广州地盘,广州话话事!妹仔怎么大过主人婆?”(注:意为“广州地盘,广州话做主!丫鬟怎么比老板娘的地位高?”)近日,广州网友就此事发帖热议,有六成网友支持“排北”。(据《新快报》报道)这是一条奇怪的消息:读它仿佛在读七八十年前的一条旧闻。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在广州和香港时著文征引当地报刊文字时常常夹杂有粤语,让外地读者“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那是由于当时政令不一,地方各自为政造成的。近50多年来,国家一统,学校以普通话教学,政令靠普通话推行,各种传媒和绝大多数报刊书籍也运用普通话出版,这已经成为通例,广州也没有例外,似乎很少见人们提出异议。这次“部分广州人”提出的“广州地盘,广州话话事”,并在网上获得不少支持,还真是有点空谷足音。

  这种排斥普通话的意见反映了部分国人的地方主义情绪。有的网友认为这不是排斥普通话,而是针对北方一些不太高雅的方言词汇的,如“忽悠”等。其实语言三要素中的词汇是语音和语义的载体,是表达语言意义的,在信息沟通中有重要地位。新闻中所例举的词汇大多已经成为普通话词汇的一部分,不属于北方方言了。“部分广州人”提出这些词汇目的是强调“广州地盘”上要讲广东话。

  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就是词汇,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它在不断地吸收活泼的、有生命力的新词汇;淘汰不实用的、僵化的旧词汇。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向全国各地方言(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吸收新词汇,一旦吸收到普通话中就成为普通话的词汇,不再是方言。改革开放以来,普通话也从香港、广州吸收许多原属于粤语方言的词汇。如“的士”“打的”“买单”等等,这些词汇传入北方,活跃在北方人的口头,也写入书面,没有见到过北方人抗议,更遑论抵制。

  语言就是个沟通工具,沟通是人类交往的前提,而人类只有发生交往才能生存发展。

  因此语言应该像

高速公路一样畅通无阻,让人们之间的交往更省时省力,亲密无间,而不是在沟通中设置障碍,让沟通越费时费力越好。现在处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语言的多样性都成为国际往来的障碍,一百多年前就有研究者设想设计“世界语”,目的就是使世界各国人民沟通更顺畅,这个实验虽然不成功,但其用意的确体现了世界的发展方向。“部分广州人”要在语言上“排北”的地方主义的情绪实在是有些不合时宜。

  当然,人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乡土的热爱,张扬本地文化,可以理解;有时稍稍过度,这也与长期绝对一元化文化的束缚有关。绝对的一元化使得丰富多彩的世界简单化为黑白照片。现在回归到了五色斑斓的时代,但如果过度强调文化的多元性,也不利于社会的整合。因此关键是如何在多元与绝对一元之间保持一个“度”。从容中道,才是获得两全的阳关大道。

  王学泰(北京学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