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韩涵:打工助学,施与有尊严的帮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1:45 新京报

  日前,中国扶贫基金会与《新京报》联合主办的“新长城2007贫寒学子新春关爱活动”开始启动,不过,与社会上许多慈善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此次活动向社会发出呼吁,希望向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募集爱心打工岗位,给不回家的贫寒学子提供打工机会。对于此做法,笔者深表赞同。

  我们目前的许多慈善活动被简单化了,还缺少一种行善同时顾及受施者尊严的传统,在关心、资助他人的同时,不太习惯问问受助者的感受,有的行善者甚至还有一种优越感,以“救世主”自居,漠视被救助人的自尊,随意窥探他们的隐私,控制他们的行为。

  而这样慈善行为,很可能解决了穷困者的生计,却也给许多受助者的内心留下了或多或少的伤痛。

  每一人都渴望、也有权利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贫穷的人尤其需要。记得去年网上曾有一篇题为《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呼声》的热门帖子,作者为海南一名

女大学生,虽然她得到了学校的资助和老师同学的许多帮助,生活无忧,但她却非常痛苦,用她的原话说,就是“我感觉失去了我最看重的东西———自尊!而不得不扮演着‘叫花子’的角色!”同学们经常用一种怪怪的眼神审视着她,她买件新衣服,用块夏士莲香皂都会受到非议。同样,有杂志曾报道,一位贫困生每个月拿学校50元钱的资助,但他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活在别人的监督之中。

  可见,单纯的怜悯和施舍,会让穷困者尊严受损、没有自信、缺少生活的幸福感,而只有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和创造力,通过双手的劳动解决生活的困顿,才是人性化的慈善———一个人不劳而获就没有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没有尊严感,没有尊严感更谈不上什么幸福感。

  为贫寒学子提供打工机会,如此一手给予帮助,一手给予尊严的模式在我们的社会应该多多提倡。事实上,穷困者的内心也在呼唤这种模式,据新闻报道,近8成的留校贫困生愿意在打工中度过新年。另一个例证是,许多高校推出的勤工俭学机会总是深受欢迎。不过,贫困生打工机会还是太少了,尤其在社会上,许多个人和企业还习惯于捐点钱,不太认同提供打工岗位的方式,因为这操作起来有许多麻烦。但我在这里呼吁,社会各界应该想方设法为贫困生提供一些工作岗位,不仅在新年,也在平时。请相信贫困生的潜能和智慧,请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能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韩涵(北京媒体从业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