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谢作昱:有些网络情绪不应被扩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2:28 中国青年报

  谢作昱

  因为“忽悠”、“叫板”、“猫儿腻”等北方方言在广州报纸上出现,引起了一些广州人不满。有人在网上发帖抗议此现象,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媒体从业人员和投稿人员大多数是外地人,主张“广州地盘,广州话做主”。两天时间内,有近百网友回帖。这一事件,有几家媒体作了报道。

  抗议帖在判断上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忽悠”、“叫板”等词汇,时下在全国各地的读物上都有出现,难道都是因为这些刊物被外地人把持的缘故?如果真是这样,各地媒体都是外地人在操作,广州人也会操作外地的媒体,那你来反对还有什么意义?事实上,“忽悠”这些词汇在媒体上出现,首先是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已普遍使用,媒体上才出现。媒体只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并不是媒体在强力推行这些词汇。现实生活中这些词被大量使用的现实前提,本身就说明这一帖子表达的只是极少数人的偏见和情绪,没有多大意义。至于新闻中所说“两天时间内,有近百网友回帖”,根本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这样的回帖率,相对于网上很多热帖,只是一个很小的“成绩”,何况这些帖到底是多少人回的,还不清楚。

  互联网的发达,为老百姓提供了很大的表达空间,这是好事。但是,网上也出现了很多非常极端甚至非常浅薄的情绪表达,比如,前一阵关于“湖南人有没有血性”的讨论。仅仅因为湖北青年韦黎在长沙公交车上勇斗扒手时无人相助的个别事件,就得出湖南人没有血性的结论,这判断是多么武断,稍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会清楚。

  网上激愤的言论不少,但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不会引起多大关注,过两天也就销声匿迹了。可媒体一旦作为一个事件来关注,那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媒体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使得任何一个问题、意见、人物、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事实上,像“湖南人没有血性”表达,原本只是个别人一时不经过大脑的激愤之言,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根本就不成为一个问题,正是因为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其成为一个事件,引起许多人的争论,既伤害了不少人,也误导了不少人。

  在网上,人人有表达自由,即便是情绪化的表达。但媒体和个人不同,媒体要讲社会责任,要讲品位,要有把关人。把关人如何把关,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尺寸,但既然是媒体,有些共同的东西是要遵守的,比如,媒体不能为追求关注度而小题大做、没事找事,特别是不能导演热点。如果为了标新立异而抓起一些偏见和情绪来扩大,就有可能在社会上挑起误会,制造矛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