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秦淮川:成熟社会中的学者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04:4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2005年初江西拟定的“十一五”规划和省内一些报告文件中,均提出将建设环鄱阳湖城市群、赣西城市群、赣中城市群的规划。一些学者就分析认为这个提法欠妥,可操作性不大。接受记者采访时,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麻智辉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此次党代会上果真只提了一个城市群。这让我感到,有时学者还是蛮有力量的。”(1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

  被誉为“可能是还健在的最重要的知识分子”的美国学者乔姆斯基认为,知识分子享有更多的资源,他们更有影响力,他们比大众幸运。此言不虚。2004年底,四川省社科院离休研究员鲁家果致信给温家宝总理,对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提出不同意见,此后,四川60多位学者介入。如今,西线进度明显放慢。日前,水利部官员坦承,四川专家的意见是西线调整和延迟的原因之一。“学者还是蛮有力量的”,绝非孤例。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在言多必失、明哲保身的犬儒哲学支配下,太多的学者习惯于做沉寂的缄默者、随声附和的顺从者,不想质疑、不敢质疑也不愿意质疑。学者孙立平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社会结构上,就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出现。显然,利益主体越分化,表达的诉求就会越热烈,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学者也就纷纷走上了前台。这是一种进步。

  “学者力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公益型。近年来,一大批颇具公共理性的专家学者不断涌现出来,比如,对

铁道部不依不饶的法学硕士郝劲松,建议公开
养路费
年征收额的法学教授周泽。这样的公共学者令人感佩,他们与公众福祉、公共利益紧密相连。尽管他们的力量是孱弱的,但由于根植民意,他们的力量不可低估。另一种是自利型,这当然也无可厚非。第三种类型的学者则让人警惕。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家饱受诟病,有的甚至成为公众抨击的对象。究其原因,许多不成熟、不合时宜甚至伤害民生的决策背后,或多或少有一些经济学者的影子。

  一个成熟的社会,必须尽力促使各方利益群体走向均衡化,必然是多元力量并存,必须容纳多种声音,让学者有话语的力量,也要让普通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凝聚成强大的力量。

  秦淮川(安徽 作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