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朱新美:掀不翻地方保护主义就别称环保风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11:28 江南都市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朱新美

  本月11日,中央再次大幅度调整国家环保总局党组班子成员,任免官员涉及4位副局长。我们熟悉的副局长潘岳升任第一副局长。10日晚,潘岳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以往,媒体都喜欢用环保风暴来形容每年年初环保总局的大动作。我可以告诉大家,第三次环保风暴今天开始了。”(1月16日中国新闻网)

  第三次环保风暴开始了,意味着此前已经刮过两次环保风暴,一次是2005年,一次是2006年。但不客气地说,这两次所谓的环保风暴充其量不过是两次涨潮,离风暴相距甚远。因为在这两次环保风暴中,我们听到的只是风声和雷声,并没有感受到这两次环保风暴摧枯拉朽的力量和席卷天下的气势,更没有听到污染的“大树”被折断或连根拔起的声音。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2006年依然是环保的欠账年,国务院年初提出的能耗降低4%、污染物排放降低2%的目标并没有实现。官方首次证实:2006年的环保业绩,依然不及格。

  两次环保风暴效果有限,现在国家环保总局又发动了第三次环保风暴,序幕就是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首次使用“区域限批”的办法,对唐山市、吕梁市、莱芜市、六盘水市等4个城市及国电集团等4家电力企业处以“区域限批”的制裁,以遏制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

  然而,这第三次环保风暴的作用能否超过前两次,还要拭目以待,因为通报批评只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区域限批”又吓得了谁呢?第一,他可以不办任何环评审批手续就开工建设,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第二,环评机构也是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之下,只要是当地政府想要上的项目,能通不过?所以,我以为,这第三次环保风暴如果掀不翻地方保护主义,就不能称之为环保风暴。

  曾看到一个面向地方官员的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问卷调查,环境保护重不重要,绝大多数官员选择的是重要;当环境保护可能会影响当地经济建设时,绝大多数官员选择的是以经济为主。也就是说,在以GDP论英雄的既定方针面前,环保就必然地要被地方官员所抛弃,这也是高耗能、高污染投资方兴未艾的原因所在。

  环保欠账,表面看起来是一些企业所为,其实,根源在政府。从全国来看,现在的官员从上到下都被绑在一辆战车上,发展是第一要务;从地方而言,你为官一任GDP增长了两位数,到了我手上,这增长速度如果降下来了,岂不证明自己无能?于是,大家都在寻求高速发展,寻求超越前任的发展之路,在一些地方,上项目便成了GDP增长的首选,官员也成了“项目崇拜”者,特别是在一些没有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地区,成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集合地,更是在所难免。覆巢之下岂有完卵,GDP的角逐之下岂有朗朗乾坤?这也是绿色GDP项目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原因所在。

  于是我就想,环保风暴如果只是针对某些企业,显然是治标,而不是治本之策,治本之策首先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而打破地方保护义:一要彻底打破以GDP论英雄的既定方针;二要让政府官员承担污染项目的法律责任;三要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要实行责任追究制,不能让主政者从中获取升迁的筹码,不能让其污染之后,一走了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