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渔:理性审视政府公开指责媒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00:10 红网

  “虽然广州资讯和媒体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也造成一些治安问题被迅速扩大化。”“上述这些因素也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广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桂芳在广州市政法工作会议上表示。(1月17日《南方都市报》)

  无庸讳言,在当前的舆论生态中,张桂芳此番针对媒体的说辞,是很容易招致批评的。因为,随着社会、个人力量在国家框架中的崛起,以及相伴而来的观念革命,公众已经养成了一种难得的媒体理性:媒体固然是政府的喉舌,但也应具有高贵的独立性,否则,所谓“舆论监督”就无从谈起,公众知情权就是一纸空文。作为政府来说,应当剪除那种不合时宜的“控制”意识,给媒体一个自由而宽容的空间,在纷纷扰扰的社会治理过程中,致力于通过对话和谈判而不是强力和铁碗而达成谅解和共识。

  基于这种弥足珍贵的媒体理性,张桂芳的说辞招致批评也就在所难免。

  在此,我不想“随大流”,加入批评者的行列,而是想阐述一下张桂芳怪罪媒体的积极意义。必须说明的是,这不是我刻意唱反调,也不是野心勃勃地“言人所不能言”,更不是为张桂芳辩护,而是想绕开批评的声音,尽量挖掘出或许被遮蔽的“其中的真意”。

  不知大家想过没有,政府公开指责媒体的行为,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以前,谁见过一任政府曾公开指责媒体在政府施政中担当了负面的角色,至多也就是“私下”的“教训”吧。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相比以前的“内部纠错”,此番张桂芳公开责怪媒体就显示了不一般的意义,透漏了很多积极的信号。

  我愿意相信,这次事件表明,广州市政府,至少是在张桂芳的意识里,政府绝对控制媒体的观念是松散而游离的,媒体并不是政府的“奴仆”,而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有着自己价值观和主体性的“社会守望者”——尽管这种意识是闪烁其辞的,还残留着“欲控制而不能”的无奈。如若不然,你怎么解释公开地指责?作为一个位高权重的政府官员,原本是不必如此,可以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

  更需要提及的是,张桂芳此次怪罪媒体,很难说就是充满了刻骨的仇视,相反,从字里行间,我看到的是委婉和劝诫,是给一个甜枣再打一巴掌的欲说还休,犹豫不决。历史地看,难道这种态度不值得我们高兴吗?况且,媒体真的一点错都没有?

  在一个法制和文明的社会,政府可以指责媒体,媒体也可以不听;媒体可以指责政府,政府也可以不听,这是太自然和正常的事。我们不能一看到政府指责媒体就怒不可遏,继而刻意渲染对立情绪,这只能说明文明的启蒙至今还任重而道远,只能造成对话言路的撕裂,消解政府宽容媒体作为的意识,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既然,文明大厦的建成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就应该倡导一点一滴的进步,强调“零碎的社会改造工程”。而对于其中闪现的些许善意、些许助力,我们理应抓住它,并不遗余力地放大它,以求它有一天能拨云见日,成为政府和社会的“显性意识”和“自觉意识”。

    稿源:红网 作者:张若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