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月明: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孩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0日13:46 人民网
1月11日,我国首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公布,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63%,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数为545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1月12日《人民日报》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 这还不是完全统计。现代世界的竞争主要是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如果说再统计一下半文盲、电脑盲、科技盲、法盲和功能性文盲等等的话,13亿人口中究竟占多大比例?说几亿之众,恐怕并不为夸张! 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人口多是我国的国情,却并不是优势。记得温家宝总理几次答记者问,在谈到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自然资源、军费开支等等事项时,他都用了13亿做分母。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的不利因素。即:假使有一天我们成了经济大国,也依然远远够不上经济强国。 特别严重的是,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不仅大大地摊薄了我们的经济收益率,加大了我们的经济成本,而且也影响社会的和谐、文明程度,影响可持续发展。人是一种特殊生产力。人力资本跟物力资本、金融资本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不生产,依然要消耗。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高素质的人,而低素质就只能是落后生产力,甚至产生破坏力。为什么?因为低素质的人不光有残疾人,病人,甚至包括文化水平低、道德修养差、有种种坏毛病或恶习、或者违法乱纪、专门和社会捣乱的人。这些人正路上没辙,焉能不想歪点子?比如城市下水道井盖往往被盗,农村电缆屡屡被割,人们的自行车胎常常被放气等等,就是破坏力所为。 一个“人口大国”如何迈向“人力资本强国”?这的确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长思之的问题。 邓小平是无疑是深刻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1985年5月19日,他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讲话中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的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人的投资是最重要的投资,人的发展是最关键的发展,也只有人的现代化才有国家的现代化。曾经有人算过这样的帐:今天只要拿出400多亿元投入到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中,15年后人口数量可望减少6000万,全民文化程度的起点为初中毕业;除还清原先增设的教育经费,每年可获利1700亿元以上。重要的不是诱人的数字,关键是这种分析所展示的道理,即教育是“一本万利”的投资行为,而且是早投资、早得益。 问题在于,抓教育怎么抓?让教育产业化?让一部分孩子先聪明起来?恐怕不行!哲学上有一个“木桶原理”。即:假定水桶周边的木板是参差不齐的话,那么,水桶所能容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那块木版决定的。我想:如果说综合国力、社会文明程度等是由人的素质、也即人口素质决定的话,那么,谁决定呢?不是水平最高的人决定的,不是占有物质财富最多的那些人决定的,而是全部人口包括最贫困地区的最贫困人口再内的综合素质决定的。 教育是公益事业。人口素质的警钟再次呼唤教育公平。改革的成果必须共享,教育的阳光应该温暖每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上得起学,这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李月明
【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