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练洪洋:春节申遗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0:25 红网
春节将至,有学者呼吁为中国的春节申遗——中国年俗文化研究专家陈竟教授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让每个人都可以为“春节申遗”做出贡献,他认为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见1月21日《杭州日报》) 自从2004年韩国把“端午节”申遗,惊醒国人之后,把中国传统节日申遗呼声日高,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都有人提及。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尤其是春节的年俗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的载体,值得珍惜。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出现颓势,令人忧心。问题是,申遗是不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强心针”?成为世界遗产能否遏制传统节日文化的消亡?我看不容乐观。 伴随着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的是洋节的勃兴,这里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话题:圣诞节既不用申遗保护,也没有人强力推行,不但在西方国家盛行不衰,而且还日益走向世界?摒弃某些崇洋迷外的盲从成分,毫无疑问,某些洋节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主题是其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流行的精神内核,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之类中的亲情、爱情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元素,是它们能够被认可、被接受的符号基础。当然,节日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离不开经济基础,洋节盛行也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强势有莫大的关系。 由是观之,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农耕社会和封建时代的遗物,基本属于节气与祭祀范畴,在人的精神层面关怀不足,具有明显的人性局限,缺乏与时俱进的“衔接口”和被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广泛认同的“切入点”。在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时,中国传统节日的先天不足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当传统节日缺乏吐故纳新的生长能力,其形式与内涵远远落后于时代时,被整个群体冷落甚至抛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习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性行为,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人力所致。春节也然,在通讯发达、交通快捷、物质丰富、节奏快的今天,其休闲、团圆、吃喝功能已经褪化,受冷似乎也是必然。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强调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具体到社会生活层面,传统文化亦然。存在就是合理,该冷落的始终会被冷落,该灭亡的还是会灭亡,就像今天的孩子再进私塾,读四书五经、穿唐装、说古汉语一样,是徒劳的复古。抵制不是办法,保守更不是出路。唯有专注社会和谐发展,待中国强大了,中国的文化才能挟经济之强势成为世界强势的文化符号。到其时,全世界都过春节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其形式与内容肯定与现在有所不同。 稿源:红网 作者:练洪洋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