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述古:春节无须再承负申遗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2:59 红网

    作者:朱述古

  “城市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忽略、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商家对洋节的炒作让传统的年俗文化越来越消退,中国应当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1月21日《杭州日报》)

  在我看来,中国很多民俗文化专家近些年似乎陷入了内外交困的难堪境地。圣诞节、

情人节之类的洋节登陆中国,他们惊恐;中秋、春节之类的
传统节日
气氛一淡,他们失落。于是,为传统节日“申遗”之类的“大声疾呼”不绝于耳。热爱传统民俗文化的情怀并无厚非之处,但总是把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希望寄在“申遗”上,我以为是缘木求鱼。

  不得不承认过春节的方式越来越具有时代色彩。比如,老祖宗们的除夕夜是守岁祈福,现在是看春节联欢晚会;老祖宗们过年要放鞭炮,现在某些城市已经“禁放”;老祖宗们过去是登门拜年,现在用手机短信也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生活节奏快捷了,过年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如果说把过年的形式变化混同于年味的消退,我以为是一种抱残守缺的错觉。

  春节就是中国新年,是所有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根。千百年来,春节作为一种风俗和情怀,始终没有改变。在现代化城市,煮腊八粥、扫尘送灶、张贴年画、敬祭祖先之类的古老民俗活动确实少了,但祈祷人寿年丰、家庭和乐的内涵并无多少改变。更何况,像春节庙会之类的古老民俗,依然在很多现代化大都市里办得有声有色。如此鲜活得触手可及的春节,哪里就有濒危得快成为“遗产”的迹象呢?

  主张启动春节申遗工程的人们或许认为,当申遗成为一种国际竞争,抓紧申遗可以预防“抢注”。在这方面,我们确实有过“前车之鉴”。好端端的端午节,一番“申遗”就成了韩国人的节日,甚至孔子也差点成了韩国人。一个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东西,一“申遗”就成了别人的了,这不能不让人愤懑。但应该明白的是,一种

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是否具有生命力,并不取决于是否具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遗产身份,而是取决于文化传承者的努力。昆曲算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举国上下并非掀起昆曲热,就是明证。

  诚如这位陈竟教授所言,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要让这个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需要的是华夏子孙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外在表现是,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理所当然要过春节;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是,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以过春节而自豪。只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得以树立,春节就会热热闹闹地过下去。春节有多大的生命力,与华夏子孙的文化认同有关,与春节是否具备遗产身份无关。

  无须讳言,春节同所有传统民俗文化一样,置身于国际文化空前激烈的交流与碰撞当中。如果对圣诞的追捧超过了对春节的向往,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确实值得担忧。但要解决民族文化心理归属问题,关键在于激发每一个华夏子孙对中国新年的热爱,让中国新年过得更红火,更欢乐,更有影响力。我们需要的不是作为“遗产”的春节,而是让每一个华夏子孙获得春节的在场感。

    稿源:红网 作者:朱述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