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春节申遗无异于杞人忧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9:51 深圳商报

  作者:张敬伟

  据1月21日的《杭州日报》报道,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

  这些年,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弃保争议越来越多。究其根本,乃是全球化势态下中外文化交流碰撞所致的国人文化心理上的条件反射。此番南大教授的春节申遗呐喊并无新意,依然是出于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流失担忧所发出。但申遗就是涵养“年味”和春节传统文化的保险柜吗?那只不过是形而上的心理安慰而已。

  举凡文化传统的坚守,依然要看国人身体力行的薪火相传才可,少不了名实相符的自觉维护。至为要者,中华文化的光大远播,绵延5000余年,其生命力的内核是在融汇其他文明文化的基础上而形成。故而,春节包括中秋等

传统文化的本色凝聚着开放、开明的外向特色。在这点上,春节和西方社会的圣诞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色。当圣诞以宗教色彩流行西方世界时,春节则以世俗的儒家风范风行东亚诸国。因而,教授呐喊春节申遗,则是有悖于春节开放的文化本质,有视春节为中国文化禁脔的偏狭嫌疑。

  更为重要的是,春节逝去的只是一些表象的民俗,如煮腊八粥、扫尘送灶、张贴年画、敬祭祖先,但其文化本质并未丢失。首先,上述民俗的丢失,有的是因为麻烦,有的是因为不合时宜,有的是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旧有民俗失去意义。但在某些旧民俗失去的当口,一些契合时代特点的新民俗应运而生,如春晚、旅游、各种聚会和游园游艺等群体性娱乐活动。从春节的传承看,各种民俗的弃保也在史上有着传统,譬如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等。因而,春节在中国不仅文化底蕴没有流失,反而是春节在新时代更具活力了。

  事实上,说明春节活力的最现实的证据是春运,每年近20亿人次的人员辗转为何而动?还不是为了除夕守岁?国人恪守春节文化传统的心结由此可见一斑。由此看来,凭藉些许民俗的丧失就惊呼春节“年味”消失,并以“申遗”的方式以求自慰,实乃文化上的掩耳盗铃。

  无论春节,抑或洋节,其文化传承均和时代脉搏共振共鸣,又和经济硬实力的博弈成正比关系。近500年来,西方诸强接连称雄环球,故而圣诞和情人节等风行全球。春节亦然,历史上春节远播东亚诸国,是中华软硬实力使然。而今,

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春节成为全球化节日的趋势已成。2006年春节,法国《费加罗》杂志认为,有13亿个理由重视中国,重视中国春节。美国纽约州也在这年将春节列为该州法定节日。与之同时,布什总统、希拉克总统在农历春节这天向本国华人恭贺春节的同时则不忘向中国祝福。由此看来,作为最具中华文化内涵的春节不是萎缩而是长了远播全球的文化翅膀,再困守所谓的狭隘民俗显然是和春节全球化背道而驰。

  时代在前进,春节内寓的传统和文化属性也要与时俱进。这位教授所要坚守的“年味”和民俗传统是农耕时代的文化象征,在市场经济时代自然要经历扬弃的痛苦历程。事实上,市场因素介入春节,是给春节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尤其在很多人担忧洋节冲淡春节传统的困扰下,实际上圣诞、春节和情人节已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节日经济链。圣诞经济是为春节市场预热,情人节经济则给春节注入了青春特色。因而,洋节不仅不会伤及春节传统,反而结成了相辅相成的“节日共同体”,是中国独有的中西文化合璧。

  2004年,

中韩为了端午申遗而杯葛,结果是被人哂笑。如今,教授呐喊春节申遗,则更像是杞人忧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