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晨:长江水位遭遇140年最低纪录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8日02:07 新京报

  低水位是近几十年来首次出现,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可能丝毫不亚于洪水,但其影响往往容易被忽视。

  作者:汪永晨

  媒体日前报道,2007年1月4日长江干流中下游遭遇140年来水位最低纪录;《人民日报》2006年11月7日也报道说,湖面干了,鱼儿少了,鸟儿走了,鄱阳洞庭齐喊“渴”;《天府早报》2006年8月20日则报道,成都“生命河”岷江首次热得断流;《滇池晨报》2006年11月9日报道:“又没水了!”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鄱阳湖、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云南水资源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岷江前些年水的流动是可以用汹涌澎湃来形容的。怎么一下子这些江河就都成了这样?

  这些江河湖泊的低水位、叫渴,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吗?

  饮水。2006年8月岷江断流。65岁的刘佛成老人伫立岷江河滩说:“在岷江边上生活了65年,我从没见过岷江断流。”他家对面山坡上的玉米林已经焦渴发黄。老人没想到,曾经奔腾不息的岷江,今年竟然用水泵都抽不上水来了!水流量已减少50%的岷江,出现了数段长达十多公里的干涸无水河道,大片裸露的河床和大块突兀的石头触目惊心。

  “又没水了!”家住昆明市的缪娟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我们一家五口每月还用不到两吨水。”缪女士有些自豪又有些自我解嘲地说。2006年7月下旬以来,昆明城市供水紧张。“水荒”正在袭击四季如春的昆明。

  洞庭湖水位走低,使得湖区农业受到影响,不少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位于洞庭湖西岸的益阳市,2006年秋天靠湖水自流灌溉的传统做法受阻,近4万亩农田出现干旱,其中南县、沅江的部分地方还出现了生活用水困难。洞庭湖低水位长时间持续,已开始影响到湖区大量居民的饮水安全。

  航运。1月3日,长江湖北沙市段日水位是负0.77米。干流枯水增加了航道维护难度。有关专家提醒,由于枯水期水位特低,广大船舶运输单位要严格按照长江航道局公布的维护尺度配载,以免发生搁浅事故。“我们的趸船根本无法靠近码头台阶。”“往年就是水位再低也会淹没大约两到三级台阶,今年的江水居然退到最低级台阶外20多米,泥沙越积越多,人踩上去就会下陷。”这是武汉轮渡客运公司工作人员说的。洞庭湖,10月份几乎每天都有外地船只误入浅水区而搁浅,往来船只在航道内剐擦或轻微相碰事故时有发生。在岳阳港码头,记者看到千吨级以上的货船由于水浅已无法靠岸,只能通过小船渡运才能将货物卸载上岸。长江干流枯水增加了航道维护难度。元旦期间,长江航道部门加强了探测和测量,并紧急调集十多艘现代化挖泥船驻守在长江重点江段,投入5000多人,在2687.6公里的干线上全力疏浚。捕渔。2006年11月份对洞庭湖的渔民来说,应该是捕捞作业的黄金季节。可是,记者沿湖采访却难觅渔民踪影,倒是见到不少渔船被搁浅在干涸的湖床上。东洞庭湖渔政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由于大片水域干涸,目前已有2100户7600名渔民座船搁浅受困,三分之二的渔民已无业可作,渔民平均收成不及上年的三分之一。渔政部门的同志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渔民一年生活全靠捕捞这一季,如今遭遇“渔荒”,很多人今后的生活恐怕会成问题。

  2006年年底,世界顶级专家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在长江里搜寻了一个半月白鳍豚,一头也没见着。原农业部长江资源管理办公室陈正国先生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白鳍豚、江豚都以鱼为食。由于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加之修坝阻隔了鱼类江湖间洄游,长江里的四大家———

草鱼、青鱼、鳙鱼、白鲢的鱼苗这些年来锐减了80%。

  鲥鱼,因形体美丽被古代诗人称为“水中西施”、“南国绝色之佳”,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我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然而,如今的“水中西施”已身影杳然。鲸豚类专家周开亚教授说,长江名贵的渔业资源还有:河豚鱼、鳜鱼等。造就一个物种至少要200万年,而破坏一个物种也许只要几十年甚至几年。

  岷江,近40种鱼类已遭灭顶之灾,其中的珍稀鱼类已经基本消失。按照生物学家邓其祥教授的调查,岷江上游的鱼类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的40种下降到如今的16种,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虎嘉鱼已经在汶川河段消失10多年了。

  这样的低水位,给我们的政府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以前对“高水位”(即洪水),我们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应对处理机制,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而低水位是近几十年来首次出现,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可能丝毫不亚于洪水,但其影响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政府应尽快建立像应对洪水一样应对低水位的预警机制。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