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春:解决博士作弊仅依靠伦理道德还不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06:27 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春 《中国青年报》1月28日报道:在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黑龙江省招考办发现有博士生参与作弊。震惊和惋惜之余,高等教育中的诚信问题值得人们思考。 从小学生到博士生,接受了20多年的教育却走到了教育的对立面。对此,北京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陈洪捷表示,“应该结合学术腐败等问题,来审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诚信问题。博士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拥有着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智商,因此他们的道德缺失会给我们的制度带来更大的挑战。” 不仅是博士生作弊,包括教授剽窃在内的“道德悲剧”时有发生,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那么多高智商的人会沦丧如此?其实,如果我们稍加理性地从历史先哲那里获取一些片段,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不是中国特有的。卢梭的“文明的发展必然导致道德的衰弱”的论断,早已在法国启蒙运动之初就提出,并引起激烈的回应。伯克在反省法国大革命时指出,新的时代精神消灭了古典主义的德行和情操,从而“进入一个人性冷酷,道德沦丧的时代”。我们现在对于中国传统的德行和情操还处于还原和复兴的阶段,例如究竟什么能够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些良善品质应该被我们所继承,这些问题显然还在争论之中,一时半会儿很难定论。 仅仅依靠伦理道德的感召,解决博士作弊、教授剽窃这些现象,力量是不够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到“隐身人”的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一个金戒指,获得了隐身的魔力,于是他设法谋得一个职位,接近国王,勾结王后杀掉了国王,夺取了王位。假定有两个隐身戒指,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各戴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没有一个人可以坚定不移地继续做正义的事,到那时,他们的行为就会一模一样。“隐身人”仅仅是一个假想的思想实验,说明所谓的正义,必须以看得见的模式存在,一旦成为“隐身人”,结果难以预料。而博士作弊之类的现象,恰恰是获得了“隐身戒指”的人们“集体舞蹈”的剪影:手握重权的官员因为“隐身”可以权钱交易,为所欲为;唯利是图的商人因为“隐身”可以弄虚作假;无良矿主因为“隐身”可以不顾生命和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掘地三千尺、染黑一片天”;同样,学术界因为“隐身”,便可以作弊或者剽窃,不管是博士还是教授。 只有让“隐身者”站在阳光下,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存在,正义的实现才有可能。如果对于学术腐败的惩治更为严格,学术信用体系更为透明完备,让那些作弊者意识到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高昂成本,如将终身不得进入学术界、被开除学籍等——如果惩罚措施得以落实,“隐身者”无处藏身,作弊者就将大大减少。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