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中国的资本道德来自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06:27 中国青年报

  作者:舒圣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国企业正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挑战性考验。那种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为富可以不仁的经济理论和商业实践,不仅国际社会难以接受,中国社会也已经不能容忍。他提议,为了人类生活得更美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中国经济周刊》1月29日)

  正如网友所评价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样的声音太珍贵了,犹如一声棒喝,敲在那些无良官员、无良商人的头上”。在人们日渐对“经济学家”失去信心的时候,公众尤为期盼能有更多像成思危这样有良知的专家学者出来说话,掀起一场关于“资本无道德”的大讨论。

  市场经济进行到今天,我们在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与便捷、自由与进步等“市场红利”的同时,也越来越严重地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在增多。其中,“资本无道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赚钱方面,什么钱都敢赚、都要赚,只要能赚钱,就可以不择手段。另一个是花钱方面,想尽办法逃税避税,环保项目不肯投入,公益事业难觅身影,

奢侈品消费却异常红火。

  其实在纯理论意义上,就像吃饭之于人类是一个生存必需,道德之于资本也应该是一个生存必需。这正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的,“凡是能促进社会进步与繁荣的也都能增强企业实力,带给企业繁荣与利润”。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本是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企业在给自身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反过来,企业给社会带来损害,也就是在给自己带来灾难,因为任何企业均无可能生存于真空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资本无道德”更多的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是其他更本质性的因素激活了资本的无道德基因,为之提供了水分、氧气和土壤,打败了资本内含的道德基因,以至形成一种逆向淘汰机制,这才让“资本无道德”大行其道起来。

  “资本无道德”首先是一种“规则无道德”。规则不能有效保证有道德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利,却让无道德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利颇丰,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没道德的驱逐有道德的。“资本无道德”也是一种“监管无道德”。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指标,执法不严,让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蜕变成非法生产企业的保护伞。“资本无道德”还是一种“官僚无道德”。既然在贿赂官员方面的投入要比在投资环保方面的投入小很多,效果却非常明显,以逐利为本性的资本怎么可能集体“守身如玉”?

  照我看,“资本无道德”既是资本自身的问题,更是规则和政府监管问题。可以选择、可以改造的是规则,不可选择、不可改造的是人性。现阶段,“资本道德”不可能来源于资本自身大而虚幻的实质道德,而只能是基于规则与政府力量的形式道德。我们没有自信奢望通过道德感召的方式让“道德”取代“无道德”,让唯利是图的“经济人”大跃进成大公无私的“道德人”,而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与严格执法的方式,让“道德”取代“无道德”成为资本的显性基因,并逐渐上升为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