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人:看看神秘女富豪和媒体打交道的技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09:45 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杰人

  浙江神秘女富豪吴英的传闻在坊间传播很快。北京某媒体就此专访了吴英,澄清了此前的一些传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有一段时间吴英的电话总打不通,就有媒体称她出事了,而事实上,她是因为在出差时被盗,手机被迫停用。

  现年26岁的本色控股集团董事长吴英是浙江东阳人,1997年才入东阳技校学习,此后不久辍学经商。从2006年开始,她陆续成立多家公司,以两亿元现金买下700多间商铺,又在两个月内成立12家大型实业公司。发迹过快,使她在商界产生了黑马效应,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由此而生。就在人们探究吴英的发迹史并就其财富来源发出种种疑问之际,一些媒体突然发现无法联系上她,于是传言四起,直到今年1月24日下午,吴英亮相杭州接受媒体采访,有关谣言才不攻自破。

  公众的误解和吴英的委屈,我都理解。但细究其中原委,我想问题还是出在吴英和媒体打交道的技巧上。

  毫无疑问,吴英以其奇迹般的发家史成为一个公众人物。目前,在所谓民营企业家“原罪”观念和思维模式下,人们对暴富者总保持某种警惕,这种警惕就让暴富者或者貌似暴富者注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当一个人成为公众人物或者置身于舆论焦点时,必然要考虑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了。

  与媒体打交道,实际上就是和公众打交道。因为,媒体的作用就是向公众传播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善与媒体打交道,就是善与公众相处,尊重媒体,就是尊重公众,就是为自己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打下心理基础。

  也许在吴英看来,丢了手机,原来的号码停用了,只要家人、朋友、公司员工和公司业务对象能够找到她就足够了,至于那些无关的人,能不能联系上自己,则无所谓,甚至还落得清净。

  这样的心态,对一个普通公民来讲,无可厚非,但对一个公众人物来讲,那就在认识上犯了致命的错误,这个错,就在于把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直接关联的“公众”当成了“无关”的人。然而,既然成了公众人物,他可以不关心公众,而公众却不会不关心他。因此,在信息不对称或者无法联络的情况下,公众就会基于焦虑的心态而产生猜测,并可能由此生成谣言。

  也许在有的人看来,只要我把事情或者生意做好了,管它什么谣言!这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做法,在十年前或许还管用,甚至还是一种不错的风格,但在当今,这样的做法绝对不可取。因为,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着社会的神经,也牵动着公众的目光。社会的传言,尽管不能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但却可能有损于企业的形象。

  吴英的教训,其实仅仅是当前很多中国企业家在和媒体打交道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成熟,如果把视野放到企业的公共关系战略这一管理层面上去看,我们还能发现企业家与媒体相处的很多不足。

  第一个不足是大部分企业还没有非常优秀的职业新闻发言人,不会从广告传媒和公共关系的战略高度上去认识新闻对企业的重要性;

  第二个不足是很多企业的危机公关做得非常不理想。记得前几年,浙江金华的火腿被曝光掺有敌敌畏,事后,金华方面没有人牵头进行危机补救,最终导致这一知名品牌几乎倒下。与此相反的是,日本丰田公司在其“霸道”车广告被指控辱华后,非常注重挽回影响,采取道歉、修改广告和加大新广告力度的多重做法,赢得了更广阔的中国吉普车市场。

  很多企业家一旦碰到了质量事故或者其他公共信誉危机,第一反应就是如何隐瞒真相,第二反应就是如何封杀媒体。其实,如何在公众面前表现出诚信的形象,不仅靠稳定的质量和信守承诺,也要靠善与媒体相处。

  第三个不足就是对新闻记者的不尊重。现在一些企业家总爱把记者视为探密者,很不愿意接待记者,即使万不得已接待记者,也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或者总信奉拿钱摆平一切。殊不知,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侮辱记者,不如说是亵渎了公众。

  类似的不足其实还有很多,但总体上讲,对媒体的不重视,是对媒体的不了解,对和记者打交道的方法方式不熟悉。建议这些企业家认真反思,从企业的公共关系战略上去认识媒体问题,为自己和自己的企业创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公众形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