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用一号文件为新农村建设纠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03:17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郭之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要急功近利,拿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满足一代之私欲。所以,虽然城镇化、工业化是必要的,但必须适度;尤其是不能忽视农业自身的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这已经是2004年以来的连续第4次。今年“一号文件”重点对如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详细指导。“一号文件”强调:要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项工作。

  2006年“一号文件”的侧重点是“新农村建设”。在笔者看来,这两次“一号文件”的主题有着紧密的连贯性———本次对发展“现代农业”的特别强调,对当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同样具有非常具体的指导意义,应该用今年“一号文件”的精神和主旨,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不妥当理念和做法进行纠偏。

  在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方面,近年来有一种愈发泛滥的理念,就是认为农业文明已经落后,要尽快改变农村面貌就必须走城镇化、工业化的道路。这样的想法应该说有一定道理的,传统的低效农业生产模式确实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的需要,提高城镇化、工业化程度是活跃农村经济的必然途径。但关键是,在贯彻这一理念的过程中,许多地方程度不同地“矫枉过正”了———不仅将农业置于一个次要位置,甚至有的还将发展农业视作了累赘。其表现就是:让农业不讲代价为工业化、城镇化让路,只要能发展工业,什么样的土地也敢占用,造成什么样的环境污染也在所不惜。有些地方恨不得将所有的土地都建成工厂,各地经常都有发生的“零地价”招商引资等,便是这种发展思路的具体折射。进一步说,为什么最近5年间我国耕地减少近1亿亩,导致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目前只剩下18.31亿亩左右的耕地,逼近18亿亩的红线?应该也与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思路过于泛滥有关。

  在这种思路下,一些地方的经济的确得到了暂时的快速发展,然而其发展却往往具有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盲目意味:地下资源被挖光了,树林被砍光了,土地和水资源等也被污染光了……这导致了后续发展的乏力,某些地方在短暂的繁荣以后,甚至出现了许多的“生态难民”,陷于更大的贫困之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要急功近利,拿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满足一代之私欲。所以,虽然城镇化、工业化是必要的,但必须适度;尤其是不能忽视农业自身的发展。就此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开宗明义,开头即强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一号文件”对农业的作用作出如此高度的战略定位,值得细细体味。

  通过今年的“一号文件”可以知道,“新农村建设”既不只是“新村建设”,也不只是要对农村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改造。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是个大问题,70%的农业人口的生活稳定也是个大问题,“新农村建设”必须顾及这种现实,充分重视农业和农村本身的发展。全面看来,今年的“一号文件”亦可谓引导“新农村”建设方向的纲领性文件,应该用这一文件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偏差进行纠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