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蕾萍:少年高尔夫班培养孩子贵族气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3日09:43 东方网

    作者:包蕾萍

  7月17日的新浪新闻里有一条题目是“北京少年高尔夫班爆满家长称可培养贵族气质”。据介绍,这些训练营“学费高达几千元”,“报名火暴”,家长认为“学会打高球可以培养贵族气质……将来考美国名牌大学还可以加分”,而且在训练营里“孩子们完全用英语交流。”

  读完这则新闻,想起我院人人都知道的一个真实故事。一对事业有成的夫妇,双方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儿子大学毕业以后,他的父母完全有条件帮他在上海找到一个收入丰厚的位置,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把儿子送到西部偏远的一个农村中学里去支教。作为一种纯个人行为,这位年青人不可能因此获得任何表彰或荣誉称号,但他却毫无怨言,在艰苦的环境里默默奉献。授课之余,年青人实地调查并完成了一份“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现状与思考”。回上海后,他的学术报告不仅征服了社科院的专家,也让父母意外:原来儿子长大了!

  在消费主义日盛的今天,很多精英或成功人士都不希望孩子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于是英语、

赛车、音乐剧、
高尔夫
球这些所谓的高档次技能和活动,成为家长们打造未来贵族一代的必备法宝。意欲如上面故事中两位父母这样去做的人少之又少。

  然而这些“法宝”是否真正适合精英的孩子?它们究竟是为精英们的虚荣心服务,还是确实能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要因材施教。而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无非在于“增益其所不能”。对于高端人群来说,什么是其下一代“不能”的?各种奢侈享受吗?这恰恰是高端人群最不缺乏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八旗子弟的没落就是最好的例证。曾经是骠悍有力的塞外骑士,在锦衣玉食的熏陶下,最后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终日与烟土为伴。而欧洲最著名的家庭,英国王室,自维多利亚女王以来就形成了朴素生活的传统,也正是这种传统,使英王室在民主化浪潮日上的今天始终保持着不灭的生命力。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人来说,最缺乏的实际上是与其他环境中的人打交道的能力。曾几何时,只要你表现出色,就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夏令营。在活动中,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孩子有机会分享各自不同的经验,学习各自的长处。但今天这样的机会正在不断减少,更多的是只有“有钱”才能参与的活动。这不仅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对于富家子弟也未尝是一件好事。当高质量的教育沦落为只有有钱才能享有的境界时,其适用性就非常值得怀疑了。如果父母一片苦心,花了钱费了力,而孩子增长的不过是骄奢之心和自以为是的仇贫心理,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无益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贵族?什么才能真正能给下一代带来高品质生活的保障?如果“高尔夫球又热了”这一类的报道能够促使大家都来思考一下上述问题,倒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