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女儿告父包二奶,谁最受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13:01 四川新闻网

    作者:子夜的昙

  济南女大学生王静两次赴京向中纪委举报父亲“包二奶”,并自建“反包二奶”网站,揭露父亲王志华“包养”李翠莲一事有了最新进展。2月5日,定陶县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送达当事人手中。法院认定王静构成侮辱罪,判处管制两年,王静要在判决生效后五日内删除其开办的“父亲不如西门庆”网站、“反包二奶”网页上所有侮辱李翠莲的文章。

  对于这一判决,虽是意料之中,但也是感慨万分。这件事情在网上、在传统媒体上轰轰烈烈热闹了这么久,终于有了一个实质上的结果,但这样的结果,却是令王静自己始料未及的。或许这个判决,又会引发正反两方的激烈争辩,但事实上,王静已经铁定成为最惨的输家。谁为这个涉世未深、被众多人利用的孩子的将来负责?她的母亲?父亲?还是起哄的媒体和看客?

  在这起案件中,我不认为除了王静,还有谁会值得同情。自始至终,她的单纯和固执都在被人利用。第一个利用她的人,是她的母亲,父母经营家庭的失败,本来已在王静心里留下浓重的阴影,但这位母亲的仇恨和自私,使她想到了利用女儿做为报复前夫的武器,这样的行为在中国的

离婚妇女中极为常见,也正因为此,中国离婚家庭的子女成为问题少年的概率才居高不下。一味对仇恨的灌输,令本就性格固执的王静越来越偏执,也使她与父亲渐行渐远。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王静的父亲,他是否真的包二奶,我觉得已经不太重要,他虽然以令人可怜的姿态在媒体上出现,也可能就是受害人,但这些都无法改变他在与女儿沟通中的失败。他与女儿在对话中的冷漠,可以看成是他在饱受媒体舆论伤害后的绝望,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在面对个人利益的时候,他选择放弃的,还是自己的女儿。

  第二个利用王静的,是无良的媒体。最初报道王静状告父亲包二奶的媒体,在完全没有真实证据的情况下,仅听王静的一面之辞,就匆匆推出报道,这篇标题为《六楼住妻,一楼住妾》的报道大大刺激了人们的眼球。接下来,关于此案的报道中频频出现的“女儿告父”、“政府官员”、“包二奶”、等字眼充分调动了大众的关注热情与参与热情。纵观所有的报道,很少有媒体真正出于人文关怀去关注王静的心理健康以及她的未来的,只余炒作,再炒作,实则上,反腐败最终变成了炒作的道具。在媒体的炒作下,王静的心态走向偏执。而利用她的,还有自始至终以操纵着她的某网站的管理员,为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这位管理员向王静出谋划策,制造出种种“轰动”,她与父亲见面,是在这位管理员的操纵下进行,甚至她与父亲的对话,都必须由这位管理员授意。这种看似好心下的阴谋,实则上比包二奶的行为更令人反感。

  还有更大的一个群体在利用着王静,那就是众多仇恨腐败的网民。因为对腐败的仇恨,所以王静告父包二奶引发群情激昂。很多网民忽略了对事实的认定,一味怂恿王静“与腐败对抗”,王静甚至被人称为“告父英雄”。对社会的不满,对腐败的仇恨,让众多网友借着王静这个缺口把情绪倾泄而出。即便有关部门经过调查,澄清王父没有包二奶时,还是有网友将其认作是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保护。不能不说,网友的推波助澜也是令王静走得更远的一个原因。可悲的是,用正义的名义倾泄情绪的网友对自己的言行是不用负任何责任的,而王静却要独自面对父亲告自己的官司以及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很多事情已经无可挽回,王静想挽回亲情,但却适得其反。很多时候,一个家庭的破裂,对与错,都很难判定和指责。但众多人对王静的利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媒体和公众关注的,更多的是站在很宽泛的道德或者民族的高度,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当事人的命运。只要这个问题被媒体和公众咀嚼得乏味了,很快王静就会从公众的眼中消失,无法消失的,是王静将面临的有可能的一生的伤痛,以及此事留下的心理后遗。

  央视对王静的报道中有一幕令很多人担心的画面,王静炒菜的时候,发现窗台上有蚂蚁,她马上扔下锅铲,将菜倒掉,严厉指责她母亲没有搞好卫生,最后拒绝吃饭。“这饭没法吃了” 。相信多数人看到这一幕都可能会担心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这件事中,王静是真正的受害者和责任的承担者。而应该反省的,除了王静的父母,还该有媒体和公众。

    来源:

四川新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