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史文胜:“央行票据”为何暂停发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02:10 新京报
央行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大胆尝试与巧妙运用,有助于确立自己的“可信承诺”与“可信威慑”,这在大量游资觊觎人民币升值的今天尤其重要。 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发布的今年第四号公告称,本周暂停中央银行票据发行(2月13日《上海证券报》)。这是央行票据自发行以来的首次暂停,故而颇受市场关注。 所谓“中央银行票据”,是央行发行的、以其自身为债务人的到期还本付息凭证。该凭证的持有人(也就是债权人)为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而“一级交易商”的主体则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央行之所以要发行以自己为债务人的付息凭证,乃是出于对冲市场上的多余资金、保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正常稳健运行的考虑。 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来回笼市场上的多余资金,是一项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措施。在寻找到其他更加有效的、可以经常动用的替代政策之前,“中央银行票据”还不会结束其历史使命。所以,“暂停”应被解读为“临时停用”,而不会无限期搁置。 其实,根据春节前资金面的供求状况,就很容易理解央行的举措。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就要到了,千家万户都会赶在节前采购年货,这是一次季节性的全国大采购、大消费。 将近16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哪怕仅仅被动用1%,春节采购的规模就高达1600亿。如此庞大的资金在短期内集中流向实体部门,金融体系的资金面偏紧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而且,平安保险的发行还锁定了1.1万亿的申购资金。 一时间,银行间资金市场上一“钱”难求,7日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创下了1998年11月以来的新高。为了缓解资金面的紧张状况,央行将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投放资金。 将此次央行票据的暂停发行与去年底央行推出的货币掉期相结合,根据央行今昔两次的从容应对,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搭配与使用方面,正变得更加成熟。 在大国的中央银行当中,中国人民银行是一个年轻的央行。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才取得了作为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从此,中国人民银行专司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可是,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绝非教科书那样的一成不变与循规蹈矩。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一半是学术,一半是艺术。因为,市场在揣测着央行,央行也在揣测着市场。 市场会预先采取应对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市场的提前预期与应对,往往使得央行的调控无功而返,成为“空调”。所以,央行要像古代名将用兵那样:时而增兵减灶,时而减兵增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信息传播如此迅捷的现代社会,央行不能指望自己拥有市场所未知的独门信息,央行的取胜之道只能是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建立“可信承诺”与“可信威慑”:凡是央行承诺的目标,央行总能达到。一旦“可信承诺”与“可信威慑”得以确立,那么,市场上的投机力量与不稳定因素反而有助于央行目标的实现———当经济运行态势偏离了央行目标,市场马上就会预期到央行的“可信干预”,从而,投机性力量就会自发地向央行目标靠近。诸葛亮正是确立了“谨慎用兵”的可信承诺,纵然是一座空城,司马懿也不敢踏足半步! 央行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大胆尝试与巧妙运用,有助于确立自己的“可信承诺”与“可信威慑”,在大量游资觊觎人民币升值的今天,“承诺”与“威慑”的可信性尤其重要。 □史文胜(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