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股票 | 科技 | 博客 | 播客 | 宽频 | 汽车 | 房产 | 游戏 | 女性 | 读书 | 考试 | 星座 | 天气 | 短信 | 爱问 | 邮箱 | 导航 | 通行证

毕舸:有文化载体,方有春节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03:39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近日,广东省人大代表康茵蕾提交建议,希望广东省首开先河,把“大年三十”列入春节假期。代表认为,把“大年三十”列入春节假期,能够让人们有时间过一个传统文化味道浓厚的中国年,捡拾起被日益冲淡的民族文化习俗。

  有网站推出的“欢度2007春节”新闻专题,列出了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包括祭灶、接玉皇、洗浴、小除夕、除夕、正月初一、祭财神、烧门神纸、祭财神、人日、谷日、石头生日、元宵节、立春。看着这些或相识或陌生的民俗,真让人不由得慨叹:春节,除了吃喝、旅游,还能留给人们多少完整的民族记忆?

  从这些报道中,似乎都透出一种隐隐的文化情结。当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革新除旧后,突然发现:自身那根与历史息息相关的精神纽带似乎出现了断裂,人们在迷茫与慌乱中寻找来时的路,渴求在现代物质生活与个人精神世界之间达成内外平衡,而如今的社会,并没有提供足够我们消化与反刍的精神食粮。

  比如家父对春节的最大回忆,是一只鸡,三斤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春节的物化特征尤为明显,鞭炮、年糕等作为春节的典型性物质,被人们长久铭记。鞭炮在爆炸中发出的震耳声响,是人们心中愿望的释放,是郁闷已久后的一次怒吼:让旧的、不好的东西统统滚蛋吧,不破不立。年糕入口即化、余味绵长,又映射出新春温情的一面:长长绵绵,如一家人的亲情,任凭岁月吹洗而割舍不断;口齿留香,如自己在这亲情熏陶中的感受,有的是心中的宁静与恬美。

  如今不少城市人存在的“寡年”心态,凸显了现代物质社会欲望冲击下,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困窘。换句话说,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容不得春节的传统运作模式,高楼林立的城市把空间压缩到了极致,禁止燃放鞭炮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安全理由:哪里还有如乡村旷野般广阔的空地,可以任凭孩子们放炮嬉戏呢?城市“老死不相往来”的单元二元对立关系,又如何能与“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乡村邻里相比?春节的窜门习俗也被断裂开来。

  现代城市以“个人”为中心,一个人要在城市中立足、拼搏,家庭已经帮不了你什么;以春节为标志的传统生活以“家庭”为基准,乡村常见的大家族、宗氏、同乡会等把一群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城市的个人主义奋斗刺激了人类的向上欲望,从而带来蓬勃的、流水线般的丰富产品,这产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但个人主义与春节的“集体主义”——家庭、邻里、远亲等渐行渐远,造成了城市人“快乐中的痛苦”。

  因此,要“复兴”春节,首先要认识到,一个

传统文化品种,首先需要的是载体。它必须有传说,必须有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比如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端午节有屈原投江。这些传说与故事,代代相传,成为民族的共同记忆。因此,春节的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隆重的仪式,展示在公众视野中,如灯会、舞狮舞龙、万人祭祀等等。每一个民俗主题,都与一些娱乐形式紧密相连,创造出浪漫、雅致的各类庆祝活动,迎合了人们与生俱来的游戏天性与参与性。文化性、游戏性、神圣性,三者巧妙融合在一起,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千百年不衰。

  毕舸(成都 市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