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场:警惕隐性学术腐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6日04:14 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

  “现在的科技评奖,有很多是大领导领衔,小领导加塞,真正干活的人在中间,后面是一大堆搭车沾光的人,这是一种隐性的学术腐败。”日前,在云南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由冯成建等7名委员呈交的联名提案中呼吁:改革科技项目立项、成果鉴定、评奖和人才遴选的实施细则,用机制来约束一些行政领导弄虚作假、挂名科研项目的行为。

  少数领导挂名科技评奖成“惯例”,是一种比剽窃更隐蔽、更恶劣的学术腐败。一个课题的评奖,很多评委都是担任行政职务的专家,领导挂名的项目自然更易胜出。这种状况对真正搞科研的人是一个严重的伤害,也给科技学术界的诚信道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监管难,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利于集体团结与合作。

  据报道,一头挑着官位、一头挑着学术职称的“双肩挑”人群,正在成为学术丑闻的高发人群。去年爆出的几起有影响的学术丑闻,大都和“学官现象”有关。何以如此?是“学而优则仕”的古训,还是“研而优则仕”的导向,使得政研不分和官学不分?由于一些地方行政职务、权力与学术成果、学术职称、学术声望挂钩,教育科研体制缺乏必要的独立性,科研、教育机构因此被沦为“官本位”体制的一部分,研究职务相应冠以一定的行政级别,名为学者,实为“学官”。一些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纠缠不清,甚至出现教授相当于副厅或厅级的标准“换算公式”,足见官本位意识在一些地方的程度之深。

  香港学者郭绍棠教授在考察内地多所高校后,忍不住就提高大学教师的质量提出诚恳意见:非教师的行政人员不应评定学术职称,以维护学术职称的尊严。《望》周刊曾刊登一文,称“教授满街走”已是中国一些高校教授成堆的写照。事实上,教授贬值倒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些教授并非从事传道、授业、解惑之职业,而是用“教授”作为沽名钓誉、谋求一官半职的砝码。

  马克思·韦伯指出,一个学者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同感,无论就其表面和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然而,目前一些地方的教授职称却成了行政教育体制“提拔干部”的基本条件,不少人因此通过教授作为“升迁平台”,只重视争取课题发表文章,而不重视教学,这是一种极为不良的倾向。

  有人质疑,眼下少数科研院所浮躁的学术氛围,似乎很难给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摆下几张平静的“书桌”了。要彻底改变一些地方科技学术界的这种不良风气,首先应该对科研成果评奖中的“领导含量”“验明正身”,名不副实者要从科研人员的行列中清理出去;其次,科研制度的改革,不能囿于科研自身的变革,还需彻底根除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还学界以清净。(郭立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