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耀文:回家,一个关乎社会温暖的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6日09:03 国际在线
作者:陈耀文 这些天一直在自己的博客里发些两年前的东西,没有新的信息给大家。其实心里一直在闹腾一个问题。 按照最经济的路线,我每天上班都该驾车路过北京西客站。我对这个庞然大物建在这个地方早有微辞,对这个本该很现代化的公用设施引发出了我的很多古老本领也很是钦佩。所以,每每行驶到这里,都必须先抑制自己的激情,比方说听点儿柔美音乐什么的,免得我发狠地踩油门。 正常情况下这里就是北京一大堵,每到春运,这里简直看不成,走不成。所以最近我放弃了自己的习惯,避开这个闹腾的地界儿走了。 我最近的思考是从车票的紧张开始的。这些年与铁路上的朋友们相处,北京铁路局的车票我几乎没有犯过难,每到春运也常常提为难的朋友们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今年,我几乎很失败,说了十好几张的票子问题,只解决了一张,搞得我都不敢再接朋友的话了。 异常紧张的车票问题。分析很多,有说是因为不让浮动票价造成的,我接受一部分这个理由。但我思考了这些天,觉得还应该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社会的温暖程度大幅度降低,迫使很多人必须回到亲人身边寻找慰籍。 出门在外,到中秋春节这样的节气,一般情况下游子们都会想家,都会感觉孤独,都会在心里默念在家里时的种种好处。我体会过,品尝过。那样的苦涩和急切想起来心尖儿都颤。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接触到的人,不论年纪大小,不论在什么位子上,不论是怎样的收入,很普遍地流露出一种情绪:烦。这个烦字,原因颇多,但好像主要集中在对社会的恐惧,对前途的无望,对政府的失望,对领导的绝望,对身边同事的无奈等问题上。饭桌上换盏后一般是大家开骂得时候,骂的形式如花朵如天象,千奇百怪,最终都会是“不说了,喝酒”这一句收场。于是沉醉,于是不愿醒来…… 我觉得,原本有很多人的经济能力是不愿意赶着春节这样的节日回家的。思念是一杯苦酒,但毕竟不能跟自己及家庭来年的生存压力比较。想想,忍了,寄点钱回去吧。很多老人也在苦苦劝慰自己的儿女,别赶着这时候回来了,又花钱又遭罪。很多家境不好的学子的很多春节就是在这样的煎熬里度过的。 目前还没有统计出今年春运的具体数字,但从这些天的压力来看,比往年可不是一星半点的增长。明知道票难买,明知道路上受罪,为什么这个人流还是拼命地增长呢? 回家,回到亲人身边,回到最亲切的地方,我以为是这些朋友情感深处最深的渴盼。 家。可以破,可以穷,可以有种种的寒碜,但是那里是家。 家里最充足的东西是亲情,是宽容。 家里最饱满的东西是理解,是放松。 回到家,可以胡说八道,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撒泼打滚,可以娇嗔耍赖。 回到家,可以见到亲人、发小、同学、故人…… 睡懒觉,喝大酒,大声笑,大声哭,大声慨叹…… 没有了那些需要天天看的脸色,没有了人事关系上的微妙,没有了赶着上班的焦急,没有了客户的骄横指责…… 回家,回家去,回到自己最感觉安全的那个地方去,什么代价都愿意付,什么苦累都能忍受,只为了回到那个曾经也必定还属于自己的家里去,只为了让烦躁的心安宁那么几天,让疲惫的脸和枯干的心温润几天…… 那么,我要问了,我们这些人怎么就把自己平日里的生存环境搞成如此不堪了呢? 一堆堆的谎话,一片片的盛气凌人;一棕棕的羞辱,一簇簇的言语利箭。 还有很多,还有更甚。 善良的笑脸几乎要显微镜去找寻,真诚的交往几乎成为奢侈。提防,什么都要提防,没有不提防的事情和关系,没有不设防的心灵和目光。 看着电视里渲染的节日气氛,猜测一下身边的人和事,我笑不出来,乐不起来 有人说是因为我所处的环境里有了太多的知识和欲望,也有人说是因为我没有降低自己的心理期望值。呵呵,如果是因为有文化的人太多就会成为这样,那么我们还那么费劲地培养那么多有知识的人干吗?如果说是因为我的期望值太高,那么我们还把更离谱的理想挂在嘴边干什么? 当下,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那个很时髦的词汇:和谐。 我相信,这个概念的提出很重要,是因为高层也意识到了民间的这股子情绪,也意识到了仅仅自己有官做有钱花是不行的,于是甩出来这么一个很暖人心的词汇。问题是,实实在在地事情和问题还在哪里戳着,就是没人去寻找根本所在,就是还在一遍遍重复那些说了好几十年的不着调的胡言乱语,就是还要拿某几个人的笑脸代表十几亿人的歌声。 已经回到亲人身边的朋友是一种荣幸,毕竟你们置身于温暖。还在路上人也该荣幸,因为你们距离那短暂的温暖已经不远。其他的朋友们,我不说什么了…… 过年了,该说些过年的话,这是老规矩了。当“说过年的话”成为我们的习惯之后,我们已经、正在、即将经历的所有痛苦,可能也就会成为习惯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