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冰:压岁钱能不能给孩子们单纯的快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8日02:39 新京报
又逢春节,给孩子们的“红包”一一装好,长辈们该给他们说点什么呢? 身为父母的可能容易想起自己的童年,追忆接过“压岁钱”时的喜悦。上世纪60年代的“压岁钱”可能是几块糖,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内能见到糖的时候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很是不错,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70年代特别是后期度过童年的人要幸运些,“压岁钱”真的是钱。虽然是几毛钱或者几块钱,父母顺手塞给孩子而不用包成“红包”,轻轻松松说句“去买糖吃”、“去买鞭炮吧”,就让孩子兴奋好几天。这点儿压岁钱怎么花,全由孩子自己做主,没有功利,惟有甜蜜和快乐。 80年代成长的孩子们更是幸运,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成正比。城市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即便在农村,孩子也能得到至少10元钱。那时,成人们给“压岁钱”时虽稍稍附加了些许条件,比如“不要乱花”,但总体上讲仍是快乐和祝福的物化表现。 给未成年人“压岁钱”,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古时称“厌胜钱”、“压胜钱”、“压祟钱”、“押岁钱”等,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虽然“钱”的形式变了又变,甚至有以糖替代的时候,但万变不离其宗: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没有条件,没有功利,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用象征活力、好运和愉快的红包装钱,意味再明显不过。 “但是,压岁钱正在变味。”深圳的儿童教育家刘亮告诉笔者,“过去成人给孩子压岁钱时说‘快快长大’,或者‘今年再长高些’这类亲切的话语,现在则变成了‘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北大清华,出国 留学’、‘叔叔给你的钱是买学习用品的,将来要有出息’,压岁钱越来越成了功利的‘押宝钱’。而孩子们给成人回敬的话,也由过去的‘春节好’、‘新年好’定格为‘恭喜发财’。大人们单一的价值观从小在孩子心灵烙下很深的印迹,不仅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健全,而且压岁钱成了孩子对成人‘发财’的祝福!”的确,从上世纪90年代起,孩子的“压岁钱”越来越多,附加的条件也越来越多,覆盖了传统中祝福的纯洁含义。刘亮老师说,“我们天天在督促孩子学习,即便在春节这个一年中全国人民都最轻松愉快的时候,都不忘给孩子加码。在派‘红包’时强调学习,一是让孩子陷于‘惟有读书高’的单一人生目标,二是说明成人不怎么在乎孩子的快乐和心理”。 孩子们的快乐是什么?是自主的选择,在好奇心驱动下自发地去做某些成人意想不到的事,哪怕会做错;是真实的喜悦,在特定情境中付出努力、成功实现幼稚却很可爱的心愿,不考虑任何功利;是具体的情感冲动和对爱的渴望,期盼在丰富的想象中做出自鸣得意的哪怕出格的创造,且能在父母和成人眼中得到赏识和鼓励,不需要大人预先设限。是的,成人们在给压岁钱时重复学习、学习、学习,是不是真在好心办坏事?是不是在不自觉地削减孩子们的快乐? 今天,很多家长和成人们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你们能不能超凡脱俗地说点纯粹祝福的话,让孩子们度过一年中最快乐的几天? □陈冰(资深媒体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