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维:春节申遗,何必争领文化低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0日01:26 新京报

  据《新京报》2月14日报道,南京大学陈竟教授发起了“倡议启动春节申遗活动”万人签名活动在南京举行,目的是“为了保护年俗文化。”人文学者关注文化活动,实乃天经地义之事。但是既然是学者,则应该对申遗的目的及本质有更理性的认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的背景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流传于民间的奇风异俗,尤其是那些弱小国家遗留下来的传统巫术及那些街头卖艺和杂耍表演的景观正在渐渐消失,为了保护文化风俗的多样性,联合国制定国际公约要求强国富国出资对那些濒临灭绝的边缘文化加以保护。

  因此,进入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是意味着该遗产获得了优先保护的资格。

  申遗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弱小、边缘的文化被中心的、主流文化霸权过度挤压以致消失,实质是为了助弱而不是扶强。因此,申遗的目的其实就是给需要保护的文化一份“低保”而已,像中国的春节以及西方的圣诞节这一类目前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文化“大户”,其实是不必纳入名录而加以“保护”的。

  那么何者最值得保护、最需要保护呢?按照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的观点,“世代传承”、“关联民间生活实践”、“精神财富”3点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义。前两点是要目的在于让文化遗产真正有一个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后一点要求着眼于的是遗产保护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的意义。这也提醒了我们当前的申遗工作,应该从以上3点作长远考量。

  但是,一些地方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申遗的背景与目的,将申遗当作了“选秀”,便造成了申遗现象中出现了种种乱象。一是无需保护而冒领“荣誉”与资金,如春节申遗即属于这种情况。二是没有保护价值而滥竽充数,如“女娲补天”

神话申遗则属于后者。

  在功利化因素的考量下,一些有保护意义的遗产,被利益撕扯得四分五裂。例如,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分别入选与端午节民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好端端的一个传统节日被一分为三,尽管皆大欢喜,说穿了却是对端午节的一种文化“瓜分”。

  另一种情况则是一些仅仅包含

传统文化碎片的项目,与人民的生活无直接关系,其流传的时间和范围也十分有限,却大肆进行文化包装和加工,挤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上述申遗乱象,或者看中了申遗给地方带来的广告效应,或者把申遗当作了商业选“秀”,或者紧盯着数量有限的保护资金。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不需要保护或没有保护价值的“遗产”进入保护名录,将挤占有限的保护资金,导致申遗工作被商业操作所异化。这样的“保护”,其实是一种破坏。

  □陈恩维(广东教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78,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