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面对全球变暖中国如何应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3日06:08 南方新闻网

  作者:葛剑雄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自然灾害,能预测预报则最好;无法预测预报的,就只能在灾害发生后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这当然是人类应对全球变暖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可以采取的基本方针。但对中国来说,无论采取什么具体办法,面临的困难都会比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更大。

  由于人类对全球变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变化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对不少异常气候和灾害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缺乏了解,更谈不上作出准确的预测预报,很多应对措施和经验具有盲目性、偶然性,只能量力而行。对财力雄厚、资源丰富的富国来说,投入更多的钱财和资源,在发展中留下更大的余地,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但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又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往往面临着两难选择。

  要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就得增加粮食和物资的储备,建造防灾抗灾的专用设施,提高建筑物的抗灾指标,将居民和重要设施迁离潜在的灾区,新的建设项目避开可能的灾区。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和物资,投资往往会成倍甚至成十倍地增加。例如江河堤坝等水利设施的抗洪标准当然越高越好,将抗50年一遇洪灾的标准提高到抗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甚至1000年一遇,标准越高,安全越有保障。但如果标准定得太高,投入的资金超过了可能造成的损失,也是一种浪费。究竟采用什么标准,还得全面权衡利弊,包括平衡近期和远期的投入效益。中国能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是有限的,近年来在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国防安全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在防灾抗灾方面投入多了,势必影响或推迟那些方面的发展。中国在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时,显然不能不认真考虑全球变暖这一因素。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京都协议》在确认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前提下,规定了各国削减排放量的目标。目前中国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只是由于中国尚未成为发达国家而没有承担削减的义务。从中国和平崛起和当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目标看,中国迟早要承担削减义务。但严峻的事实却是,由于中国的人均

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远低于美国,利用率也低于美国,一方面中国不得不继续扩大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另一方面又很难将利用率提高到美国的水平。如果现行的发展模式不作根本性的改变,要不了多少年,中国必定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成为众矢之的。要是中国继续热衷于当“世界工厂”,一些地区继续追求某些制造业的世界第一,这一天会来得更早。

  (作者系

复旦大学教授)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