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砚:公平是消弭心理震荡的心灵鸡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08:19 四川新闻网

  作者:石子砚

  近年一些调查显示,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急剧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在适应性较弱者身上则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震荡”现象。精神疾病发生的数量已跃居疾病发生率的首位,每年有25万人自杀,成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为了房子、车子和孩子上学、看病等问题而焦头烂额、终日奔波的凡夫俗子们来说,虽然还不承认自己有了“精神疾病”,虽然还没有到达“自杀”的地步,但是身处社会转轨的特殊时代,那种由于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而带给我们的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却是感同身受的。因此,这种“心理震荡”,其实并不仅仅是针对那些“适应性较弱者”,而是与每一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感受息息相关。

  所谓“相对剥夺感”,并不难理解。农民工兄弟洒汗城市,却不能享受城市市民待遇;垄断企业员工享受高出社会平均收入数倍的高薪等等,其实都在不断地冲击着那些“适应性较弱者”的眼球,刺激着他们的神经,考验着他们心理底线的承受力。于是,如报道所说,随着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急剧的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心理震荡”,自然是在所难免。不管你是超脱的“圣人”,还是微渺的俗世中人,面对这种“相对剥夺感”,能够做到气定神闲的,毕竟是少数人。

  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努力预防和消除“心理震荡”现象,“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出一种现代强势人格”,尚须从制度改进入手,以社会公平这一核心价值作为根本,来为社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心理震荡”来烹饪一碗“

心灵鸡汤”。 如果没有制度兜底,人人都可能是弱者;如果没有社会公平作为根本,人人都可能受到“心理震荡”。这就需要我们以公平为本,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增加公共投入,让更多的弱势群体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比如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比如下大力气改善民众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基本民生难题,等等。

  其实,换个角度看,这种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心理震荡”,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希望社会的公平和谐、摆脱“相对剥夺感”的一种朴素愿望。社会公平的最高境界,是所谓“国家的善意”,即以公共福利最大化为其效用函数的国家,能够洞察公共事务的性质并能够充分解决公共事务问题的国家。所以,如果能够用足够的“国家的善意”的温暖、呵护与调理,那么,将这种社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震荡”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并不是一种奢望。

  (作者系山东德州时评作者)

    来源:长江商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