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杨雄:啃老族是否就是吃闲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13:56 东方网
作者:杨雄 问:在日前召开的上海“两会”上,“啃老族”问题再次引起了委员们的关注。“啃老族”、“傍老族”等语词,也成为近期媒体上频频出现的字眼。人们常常认为,“啃老族”大都已经长大,但仍然不能或不愿独立,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成了“吃闲饭族”。请教一下,对“啃老族”应该怎么看呢? 答:在“啃老族”中,大学毕业生占了相当一部分,因此,引来了社会的诸多关注与批评。有人认为,“啃老族”反映了一些年轻人拒绝或不愿长大,从主观上延长青春期。但是,客观地说,“啃老族”的出现是我国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一个社会现象。该人群的出现与人数增长,同我国就业难的大背景紧密相联,也是劳动力市场作用的必然结果。对“啃老族”现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他们中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要作具体分析。就说应届毕业生中的“啃老族”吧,有的是家庭条件比较好,一下子找不到好工作又不肯“屈就”,暂时待业,继续寻觅;有的是考研落榜后,想要第二年重考而不准备就业的;有的是自己技能、竞争能力不够,只能呆在家里“啃老”的。据了解,更多的“啃老族”属于“骑驴找马”、“隐性就业”一族。不少大学应届毕业生虽然没有正规就业,但在就业难且应届生工资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再热衷于“铁饭碗”,宁愿把时间拆分,打上几份工。 大学生在刚毕业一两年中“自由闯荡”一下,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他们可以从市场经济这所“社会大学”中体验到、学到许多在学校、家庭中学不到的东西。此外,在“隐性就业”状态中,不少大学生自身也会随着社会客观现实、个人实际能力等作出理性的调整和规划。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啃老族”就是“吃闲饭族”。他们中许多人仍在努力,在积极寻找机会。真正属于“啃老族”的,还是少数。大多数青年人还是希望不依赖父母,更愿意独立生活、自力更生。正如不少“啃老族”表示的,其实他们呆在家也有很多压力,求职屡战屡败、考研不成功等造成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不敢参加同学聚会。他们也渴望尽早改变目前这种状态。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当被问及“对自己毕业后就业是否感到困难”时,有53.3%和46%的应届毕业生分别选择了“较难”和“很难”。在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高达66%的人对自己的首份工作不太满意,比较满意的仅占不到20%。当问到“你对第一份工作抱有怎样的态度”时,有46%的毕业生表示自己会“骑驴找马,边工作边寻找更好的机会”;33%的毕业生抱着“干得开心就干,不开心就走人”的无所谓态度;仅有20%的毕业生表示会在新公司努力工作。另一项调查则显示,近七成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愿意在一家相对理想的单位零工资就业”。他们作出如此选择,主要是希望把这段经历当作实习、积累经验的机会,先就业再择业。 对此,社会应该理性看待。首先,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也基本维持在60%左右。大学生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是件很普遍的事。没有固定职业,不等于他们不在工作,更不等于是“啃老族”。即使是“啃老”,社会也一定要宽容,要引导和帮助他们。当前,“啃老族”大多是暂时不就业、主动失业,或者说是“结构性失业”的一族。退一步说,即使是“啃老族”,也是家庭、年轻人在为社会、政府分担就业压力,不应一味指责。应该看到,一部分人推迟就业还有助于国家减缓就业压力。因此,不要对青年人的批评太苛刻。其次,要引导社会逐步改变择业观念。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像欧美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本科生开出租车、研究生修鞋都被认为是正常现象。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国,不拘一格的就业趋势已开始被一些大学生所接受,并付诸实践。比如,最近某农业大学计算机系两名大学毕业生,在长沙建立了一家网络废品站;成都中医药大学某硕士研究生,开了一家足疗馆;大连一位女大学生,当起婚介红娘等。这些都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个案,是令人可喜的现象。应该说,“啃老”现象,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也折射出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在社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应对能力不足的一面。因此,不要轻易地给年轻人扣帽子,也不要用有色眼镜分析青年中出现的现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年人最拥护改革开放,总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我们不能说社会在进步,青年反而在倒退,这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恰恰相反,青年问题更加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特征,因此,我们要倾听青年人的想法,对青年人要多理解、关爱,予以必要的引导。 当然,“啃老”现象的存在,毕竟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其一,要从教育制度上彻底打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要引导大学毕业生克服畏难情绪,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就业机会。对大学生,要引导他们在就业中先学会“骑驴,再去找马,最后去找飞马”。其二,家庭教育要更加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能做的事尽量给他做。很多事实表明,只有家长割断“脐带”,把孩子推出去,孩子才能自立成才。其三,对大学生灵活化、多样化的就业,政府要提供良好的舆论援助,对大学生创业,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持。此外,政府应增加培训成本,通过强制手段,强化企业的培训责任,并对雇主给予培训补贴政策,使青年培训落到实处。(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青少所所长、研究员)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