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对限制选秀节目的经济学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8日08:02 长江商报

  去年呈遍地开花状的各大地方卫视选秀类活动,今年将遭遇一道“紧箍咒”,广电总局将发文在两方面对其进行限制:一是限制全国范围内海选的选秀活动的持续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两个半月”;二是限制节目播出的密度,“黄金档期间不得有三家以上的地方卫视同时播出选秀类节目。”(2月27日《东方早报》)

  对广电总局的这一举措,舆论的反应是两极化的。有的网友坚决反对:“这样受到大家喜爱的节目却要限制,无法理解”;也有网友则力挺广电总局。在我看来,如果单纯地从文化或者娱乐的角度立论,这个问题就不大容易说清楚。不妨把选秀类活动看作是一种经济行为,对其进行分析。

  选秀类活动是一种“眼球经济”,即这一类活动吸引的眼球越多,收视率越高,其广告收入就越高,短信收入也越高。这些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选手还是观众,其实也是经济活动的消费者。

  “眼球经济”属于“新经济”的范畴,它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已经赢得的消费者越多,其将赢得的后继消费者就越多。“眼球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的需求主要是靠炒作概念被创造出来的。我们看到的各种选秀类节目,无论是“

超级女生”,“
梦想中国
”,还是“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都是相关的电视台将所谓“展示个性”、“时尚”等诱人的概念放在一起炒作,使大量少男少女陷入成名、成星的渴望与想象,因此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的选秀类节目,其所传递的暗示都是“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可能通过‘一夜成名’而获得名气和财富”,但实际上,根据有关机构所做的统计,真正能够从这些选秀类节目中脱颖而出的比例,比买彩票中大奖还要低许多。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选秀类节目和“高息揽储”等活动有相似之处。至于其客观上会助长青少年靠侥幸取得“成功”的心理,起到某种“精神摇头丸”作用,就更是不言而喻的了。

  这样看来,广电总局这次发文限制选秀类节目的播出时间和播出密度行动,我们就不妨将其视为政府管理、规范市场的一种经济行为,即不要让这类活动过度泛滥,误导消费者,使他们遭受过大的损失。

  当然,广电总局这次的做法也不是没有瑕疵的,对这类活动的管理,不能单靠行政命令。此外,选秀类节目也确实有其独特的娱乐功能,如何既保持其娱乐功能,又充分限制其副作用,在管理上如何把握好分寸,这也是有关职能部门需要在今后认真思考的问题。

  郭松民(北京 大学教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