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中国经济遭遇流动性繁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8日09:08 东方早报

  作者:孙立坚

  最近,“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描述中国宏观经济现状的一个关键词汇。国家发改委秘书长韩永文日前就称,2007年中国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并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收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事实上,这两年世界经济由于周期性的调整,也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是区别在于,这一现象是在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断改善,高速增长还在延续的环境中发生的,而欧美和其他国家所经历的流动性过剩是在实体经济出现低迷、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状态下发生的,所以同是流动性过剩现象,两者之间的机理却有着本质的差异。为此,根据中国经济目前的特征,我把它叫做“流动性繁荣”,以区别商品要素市场萎缩环境下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区别两种环境下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因为流动性繁荣对

中国经济有着鲜明的、正反两种对立的影响。

  首先,这种流动性的膨胀很大程度是冲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而来的,而不是因为商品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的萎靡,引起的投资资金的“闲置”现象所带来的。所以,在目前这一阶段我们没有必要像美国那样去过多担心资本流出的风险。只要中国经济的繁荣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持续下去,那么,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下,这种流动性在中国汇集的力量就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其次,今天中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的开拓和发展需要充足的流动性作为保证,而且,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完全有可能和中国经济的繁荣共存,不一定会像很多国家所经历过的“流动性过剩是虚拟经济‘挤出’了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最糟糕结果”———这种非理性繁荣的状况。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要保证这种双赢的格局稳定地持续下去,我们面临的挑战已经变得越来越多。

  第三,中国目前充足的流动性资源至少很大程度上通过财政管理和外汇管理体系由国家掌控着,这为短期逐利型大规模投机资金的形成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尽管去年年底金融业的开放增添了一些管理上的难度,但是,随着金融监管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强化,投机的负面影响不必过于悲观。一句话,今天国内外市场对中国经济普遍都是“看多”。更重要的是,如果国家管理的资源使用得体,那么,在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就会大大减少。

  中国经济的繁荣是在对外依存度较高而经济转型不彻底的条件下形成的,经济主体的差异性和贫富的差异性非常大,在这样的结构下出现的流动性过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经济转型的渐进式模式也不会轻易改变,所以,这种膨胀的势头不会有显著的缓解。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流动性繁荣”给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有一点幸运的是:这些负面影响对中国经济构成巨大威胁之前都会出现共同的前兆———那就是中国经济一旦开始进入低迷发展的调整期,那么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就和其他国家的特征没有什么两样,而且危害程度要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资本流出所带来的负面冲击,甚至不亚于东亚危机所造成的灾难。

  总之,“流动性繁荣”是中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一个特色,既不能把它等同于其他国家所经历过的流动性过剩的“麻烦”阶段而过于对其消极评价,也不能让繁荣的景象冲昏头脑而过高地评价股市流动性和外汇储备的规模对经济的积极意义。对待“流动性繁荣”,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抓住时机利用好当前流动性向中国汇集的大好时机,提高公共投资的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同时,也要注意完善监管制度和保证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法律环境,要加强专业化的投资队伍的培育,使得中国资本市场即使在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下也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良性发展的有力助手。(作者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来源: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