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路秋:媒体镜头应多对准草根代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00:36 红网
“现在要找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这些经济学家是难上加难啊。”3日上午,有记者来到经济界别委员入住的京丰宾馆,还没向新闻联络员报完“吴敬琏”这个名字,联络员指了指旁边堆成叠的纸条让记者看:“这么多的记者都要采访吴敬琏,他就是开会期间天天不睡觉也来不及啊!”(《青年报》3月4日) 出乎公众预料的是,为“躲”记者,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这三大“巨头”虽然住地安排在京丰宾馆,但却不会在这里住下,截至开幕前,要找这几位经济学家的记者都扑了空。我想,这已成为近年来“两会”报道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主有表现为,一些媒体热衷于追逐“名人代表”、“名星代表”和“官员代表”,他们的只言片语都会被记者如获至宝,甚至“名星代表”的喜怒哀乐,一笑一颦,都会当作“两会”的花絮,来向公众详尽报道。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于基层的普通“草根代表”,却成为被媒体“遗忘”的角色。我们不难发现,在每年的“两会”报道期间,不管是在只要是小组讨论,还是记者的人物专访,不管是记者招待会,还是有中央领导参加的分组讨论,我们看到的媒体镜头对准的总是那些“官员代表”或“专家代表”(像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这种各行各业的的“大腕”)的面孔,听到的也是他们的声音。那些“官员代表”和“名人代表”在慷慨陈辞,而“草根代表”,多在“小心翼翼”地坐在最后排,或埋头做笔记,或洗耳恭听。正因为如此,参加会议的“草根代表”往往例行公事地举举手,表表决,在政治氛围和媒体的双重合力下,“草根代表”渐渐被边缘化了。 像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等这些经济界的“泰斗”,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水平和能力。这些人对经济、民生问题有透彻的了解,对法律、政策也有独道的领悟,但是,也不能否认,由于他们高居“庙堂”,不能深刻体会到广大民众及生活在最低层的百姓,对民生问题的具体需求和承受底线。因而,他们也未必真得能把民众所关心的问题,直接提出来,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而那些来自基层的“草根代表”不同,由于他们生在基层,生活在群体中间,最熟悉群众的疾苦,最了解群众的最需要什么。所以,在笔者看来,社会需要的是“双音道”两类人大代表,即一种是可以高屋建瓴、研究方针政策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一些人,比如,吴敬琏、林毅夫、萧灼基等专家学者;另一种还要有一种代表,那就是“草根代表”。 因此,媒体在关注“名人代表”、“名星代表”和“官员代表”的同时,更应把媒体的镜头多瞄准“草根代表”,报纸版面给“基层代表”足够够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此以来,就能够把“草根阶层”的声音传递到神圣的“两会”上。这不仅能够做到下情上达,影响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更能做到平衡各阶层的切身利益。 稿源:红网 作者:张路秋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