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曹林:审查预算是人大代表核心权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15:34 中国江苏网
作者:曹林 2006年全国财政支出达4.02万亿元,这些钱花到哪里去了?近日,几本合计达数百页的财政审查参阅材料交到了几千名人大代表的手上让其审查。可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认为,财政部编制的中央和地方预算实在太粗了,人大代表根本没有办法去审查,审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全国政协委员李崴也认为,政府财政的收入是纳税人的钱,财政应当是公共的,可如今人大讨论预算形同虚设,政府预算糊里糊涂就通过,政府花钱民众很难约束和监督。(3月7日《信息时报》) 由于部门编制的财政预算过于粗空,或预算专业性过强,代表无法审查而糊里糊涂让其通过的问题不只存在个别代表身上,而是一个普遍问题。数百页的预算材料,专业性非常强,数据非常复杂,项目里又没有把人和事的经费分开,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大多从事的都是非经济性工作,怎可能在两三天内看懂预算并对其进行审查,所以大多数都稀里糊涂投了赞同票,预算审查流于形式。人大代表的预算审查权实质缺乏监督权能,预算审查成为走过场。正是在这种“过场”下,每次各部门的预算都能一路绿灯顺利通过,没见过人大代表否决哪个部门的预算。 要知道,审查政府预算的权利,对不符合公共原则的预算投否决票,是人民代表一种非常核心的权利。这几天媒体都在报道人大代表的各种言论,有批评教育收费过高的,有质询药品质量监督的,有向发改委提节假日改革建议的,有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看法的,有提各种立法议案的,还有炮轰电信长途漫游费的——仿佛这些就是人大代表履职的全部,仿佛人大代表能提个议案就算充分履职了。其实不然,批评权、质询权也罢,提议案权、建议权也罢,这些权利实质都比不上审查政府预算的权利。这是代议权利中一种非常核心的权利,这种权利不体现到实质中,不成为强势的权利,就很难体现代议制的影响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因为政府财政预算每一笔钱都来自纳税人,是公民为了公共事业而让渡出的一部分财产,纳税人最关心的就是这些钱的流向了,在他们不能直接参政议政的情况下,只能期待自己的代表把好审查的关口,看好政府花钱,所以审查预算当然是人大代表的核心权利;另一方面,财政预算是政府运行的经济基础,政府部门履职的价值取向、政府下一年要做哪些事、政府将把钱用在哪些方面,都会体现在预算中,预算通过不了政府就不能运行,所以掌握政府的财政预算是使政府听命于民意最重要的方面,权利的核心意义正体现于此。 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政府预算的审查权都被置于一种非常核心的地位。比如美国,不少州常会陷入“政府关门”的境地,就是因为政府预算在审查时被议员否决了,政府没了钱就运转不下去只好关门。 人大代表如果掌握了审查政府预算的实权,就能使权力听命于民意,违背民意的话预算就会在人大上被否决;如果掌握了审查预算的实权,监督政府的民权也会落到实处,因为预算是政府运行的经济基础;公款大吃大喝、公费旅游、豪华公车等问题也会得到根治,官员所以能大吃大喝,在于财政预算为他们的吃喝玩乐提供了经济基础,一旦人大代表对政府预算的审查权落到实处,每一分钱的流向有了制度约束,吃喝玩乐就失去了基础,本该做事的钱都花到了人身上,官员就得下课。 当然了,相比往年,今年的财政预期相对可监督一些。在2006年以前的人代会,发到代表手中的只有一份财政预算报告,钱是怎么花的,看不太明白。从2006年开始,相关预算部门开始为代表编发相关财政参阅材料,参阅材料包括预算执行和预算安排中涉及的部分重点财政政策及财政工作;一些重点支出的总体情况;多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人大代表渐渐能看懂预算报告了。这些都是进步。然而,“能看懂”只是审查权很初始的方面,审查权要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还要“可否决”,并对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质询和问责。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一定要照搬外国的模式,我们相信,经过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我们完全可以探索出更加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代表的权利和制度的威力落到实处。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