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场:中国需要自己的常式礼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00:10 红网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印度有纱丽……当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或醒目的国家特点展示一个国家的魅力时,自古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究竟该以怎样的“国服”面对世人呢?今年两会期间,“汉服”受到一些代表委员的热捧。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即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3月11日中新社)

  中山装成外国官服,当今中国却没有一种服装被确认为代表国家民族形象的常式礼服,实在是匪夷所思。大家所熟识的,占主流的服饰无论官民皆是西装,大街小巷亦是招展着时尚服饰,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国人自己的常式礼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装曾经作为改革开放的象征,在中国一度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与社会意义。自此以后风气为之大变,各类时髦的服饰逐渐成为国人的首选。然而,关于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服饰,却也日复一日的淡化了,也因此,才有了今日的疑问,为什么人家印度人可以自在地穿着自己的纱丽,苏格兰人可以有自己的方格裙,日本人以和服刮起东方时尚之风,而我们却没有一件可以标志我们与众不同的衣服?

  长风盈袖,思怀满襟。至于为什么要确立汉服为“国服”,自然不乏言之凿凿的理由。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语是中国的“国语”,因此确立汉服为“国服”,既代表了汉民族的传统,体现了汉文化的历史沿革,又能增强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侨同胞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以说,汉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是一个失忆民族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符号”。更深层次的理解,则牵涉到

传统文化复兴的元素。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自己复兴的载体,不仅因为衣冠上的古老情结,更因为衣冠是平实的生活组成,是抽象的文化精神与具体的民生之间的纽带。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应该是活生生的东西,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

  很多人主张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基于感情的因素,但是我们显然不能局限于感情的纠葛,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未来的行动方向,要需要依靠理性。那么,复兴传统文化,到底应该复兴什么?又当如何复兴?提倡复兴传统文化不是盲目地复古,而是要复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美德,要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汉服应该是汉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它不能仅仅是一件衣服。

  当然,在“国服”的标准上,可以在多种民族服装中选择元素,也可以从古代汉服中选择元素,还可以汲取少数民族服装和西式服装的长处。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标准不在“服”,而在“国”。理清了这些之后,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传统文化是如何珍贵和值得珍惜,中国能屹立于世界数千年,不是因为我们的政治优势,不是因为我们的武力强大,也不是因为我们的人口众多,而是因为我们有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历史证明,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不可能实现自然的结合,而是要靠每一个社会人的身体力行。所幸的是,代表委员们对此分外关切,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秉承着“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也在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号着。

  汉服体现了中华文化与人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中国需要自己的常式礼服,让我们民族的人,都能穿回自己的民族服装,拾回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要一味的哈西哈日哈韩。关于汉服复兴,对汉服的热爱和追捧,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可以丰富我们的服装文化,最重要的是开发了传统的文化资源,决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汉服的推广上,可以在婚礼、节日庆典以及传统文化活动中提倡使用。

稿源:红网 作者:郭立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