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软实力的硬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04:00 都市快报

  本报首席评论 徐迅雷

  发展软实力——中国新的战略着眼点。昨日,政协会上13位委员作大会发言,邓亚萍、王蒙两位委员都谈到北京奥运会,邓亚萍说:北京奥运会“要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高,注意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道德风貌,向世界展示一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中国”。这里“软实力”三个字是有分量的。

  “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概念,这一相对于“硬实力”的新词不胫而走,成为判定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度量衡。相比于经济硬实力,制度是软实力,法治是软实力,外交是软实力,文化是软实力,教育是软实力,体育是软实力,素质是软实力……我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硬实力和软实力:紧握的“拳头”是硬实力,松开的“手掌”是软实力——拳头松开后,就可以握手,我们正需要“握手”一般的和谐软实力。

  硬实力是有形的载体,软实力是无形的延伸。强盛的“软实力”,恰是一种“硬形象”。软实力不够强盛,大抵是一个软肋。比如对于政府的软实力形象,冯培恩委员就指出,我国人均负担行政费用20年增长了23倍——从1986年的20.5元到2005年变成了498元。“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浪费型政府,挤占了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其软实力就大打折扣了。

  有些政府行为,也直接损害了软实力。比如听证会这种形式,本来是有助于提升政府软实力的,但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组织的价格听证会,变成“每听必涨”,反而引起群众严重不满。

人大代表纪尽善建议制定一部《听证法》,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听证行为进行规范——这就是以增强法律制度的软实力,来保障政府在某一方面的软实力不至于“软趴趴”。

  软实力和硬实力,两者本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可是一些错误行为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发生了,以牺牲巨大软实力为代价,换来硬实力的一点可怜增长。比如对古遗存、古建筑、古文化的破坏就是这样。一些地方把历史古建筑统统推倒拆毁,盖起了崭新的洋房,这仿佛就是把青铜器投进熔炉,炼出崭新的铜锭来。此乃以无价的软实力换取有价的硬实力,真是亏大了;匪夷所思的是,这样干的人,竟然始终是喜滋滋乐呵呵、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提升软实力比提升硬实力更为困难。经济硬实力的提升,有市场的“无形之手”就能强劲发展;而种种软实力,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不懈努力。如果政府之手对软实力发展不是促进而是促退,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叶宏明委员就看到了电影领域的这种情形,所以他提出必须深化我国电影体制改革,特别是迫在眉睫的管理体制改革,建议及时出台《电影促进法》,尽快合并电影管理部门——将广电总局与文化部合并。电影文化成为我们的文化软肋之一,“百花齐放”没能“放”好,变成了“几花独放”,老百姓戏称“13亿人看几个人的电影”,这与文化大国的软实力要求确实不适应。软实力是一种能力,一种吸引的能力,缺乏这样的吸引力就是没有软实力,管理者是该好好反思了。

  中国需要一个宽阔的、从容的未来,这样的未来离不开软实力的强盛。提升软实力,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