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军:奥运冠军获胜感言粗糙折射文化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4日00:08 红网

  全国政协委员王蒙昨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大会发言时,批评了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赛场上的一些不文明表现。(3月12日《新京报》)

  与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的斩关夺寨的运动成绩比起来,冠军们在其它方面的风采却实在不敢令人苟同。有的运动员曾经因为不懂英文,跑了冤枉路;还有的运动员因为听不懂英语通知而错过了比赛时间。更有甚者,在2004年的奥运会上,女箭手何影因为没有裁判的那句“停止施射”而与金牌擦肩而过。至于王蒙在发言中所列举的,诸如某位田径运动员在赢得金牌后说“证明黄种人是能跑得快的,亚洲人是能跑得快的”的言语粗糙,不过是我们太多失误中的一个小瑕疵罢了。

  翻开因果的纪念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失当的言行后面自有他的渊源。沿袭原苏联的三级培养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名能最后代表国家出战的运动员,要经过业余体校、省市运动队的层层选拔,而最后只有凤毛麟角的才能被选进国家队。而在这漫长的培养、选拔期间,运动员自始至终经历的都是单一的、没完没了的体育技能训练,文化学习自然而然被放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在这种体制下,文化课之于被选拔上了的运动员,也是一种说不说的痛。而那些落选了的,无论从哪方面,都是留下了永远的伤。为了改变这种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两分法,1985年底,“体教结合”又开始破土动工。但是,在双轨制的并行下,结果却是收效甚微,依然故我。

  在“一俊遮百丑”的语境下,片面追求运动成绩,或许可能让我们在运动场上成为一时间的体育强国,但绝对无法让我们步入体育大国的行列——这也离真正的体育精神越来越渐行渐远。邓亚萍委员所示的“中国体育军团要拿奥运金牌第一是误导”,无疑发出了一个清晰的讯号。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却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纵观国际上那些体育大国,他们无一不是“体教结合”的典范。大部分优秀运动员都是从大学中产生的,每天只训练三四个小时,然后还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文化学习,或者自己喜欢的事情。反观我们自己,虽然不乏邓亚萍这样功成身退奥运冠军的大学深造;却也有曾经拿过4枚金牌,破过全国和世界纪录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靠搓澡谋生的尴尬。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金牌固然可喜,但生命和生活却更宝贵。把体育嵌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体系,使体教结合不再是摸石头过河的奢望。完成体育到人生的跨越,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稿源:红网 作者:叶志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